让非遗“活态传承”成果遍地开花

时间:2022-07-04 来源: 泉州晚报

  本报讯 (记者罗剑生通讯员陈颖)悠扬婉转的南音、素雅清新的蓝印花布、灵活生动的木偶戏、朗朗上口的闽南四句……截至目前,安溪县拥有各级非遗项目50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9项、市级15项、县级50项。近年来,安溪县持续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高文化遗产的等级和知名度,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让非遗“活态传承”成果遍地开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手轻覆在纸板上,一手紧握着刀柄,重推深压,镂刻下精美的纹样图案……在安溪县华侨职校的蓝印花布工作室里,蓝印花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国瑞,正耐心为学生们传授最基础的刻版技法。

  “我希望能够让蓝印花布的成品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中。”陈国瑞讲到,自从设立工作室,他沉浸于钻研老手艺与新玩法,也时常开设“非遗蓝印花布+双创”课程,努力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走进虎邱镇双格小学,一首高亢悠扬的茶歌在课堂上响起,学生们伴随着旋律轻轻挥动手臂;在龙门中心小学,一个个木偶在孩子们手中翻转,表演活灵活现;踏入安溪县青少年宫,学生们正跟着非遗老师的教学步骤,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制作心仪的布袋木偶。

  “从去年开始,我们定期组织老师实地研学,向全县非遗工艺传承人学习,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安溪县第十八幼儿园园长苏伟真介绍,通过环境营造、区域游戏等载体,进行蓝印花布、湖头米粉、麦芽糖等非遗手工制作体验活动,探索具有非遗特色的幼儿教学之路。

  据安溪县文化馆馆长王铭芬介绍,自2010年起,铁观音、毛笔制作技艺和南音等各具特色的非遗传习所如雨后春笋般浮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非遗项目纳入课程体系,开设涉及美术、舞蹈、音乐、技艺等各类非遗专业课程,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此外,“非遗进社区”成为一个重要的非遗文化交流平台,其中包括创建社区非遗文化交流中心、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授技艺和常态化开展公益传承传播活动等。

  安溪县还启动茶叶非遗技艺师带徒“长青计划”,采取结对帮扶形式,并建立学期考核与奖励机制,每年考核认定40对师带徒。同时,开展“大手小手齐心走”传承非遗文化梯队模式,链接中小学校,成立“工作坊教研中心”,鼓励非遗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让校园文化与非遗文化更好融合。

  “老手艺的新生命,关键在于后继有人。如今每两年申报一批推荐非遗项目传承人,积极扶持大师工作室建设,提供专项补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人才队伍。”王铭芬告诉记者,如何保护好、继承好、开发好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源是一个深远的大课题。答好这道题的重中之重乃是大量培养懂“非遗”、爱“非遗”,愿意为“非遗”的传承、开发奉献毕生心血的年轻匠人。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