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贵州雷山,听三位工坊负责人谈“非遗+扶贫”

时间:2020-01-09 作者: 郑真鑫来源: 中国手艺网


10月12日至13日,“非遗+扶贫”主题采风活动媒体采风团行至贵州雷山。这是一座被烟雨笼罩的县城,车子驶在途中,雨下得时而瓢泼,时而窸窸窣窣。车窗外是雾蒙蒙的,压低的乌云仿佛三五成团,又仿佛各自独立,像极了苗族人的住所,家家户户颗粒分明地散布在这一片广阔的山城中,几十户又错落有致的形成一个聚落,共同组成眼前这一特色苗寨。历史悠久的苗族古歌、迎宾必饮的十二道过门酒,底蕴深厚的苗家银饰锻制技艺,就藏在这寨中。



麻料银饰刺绣传习馆

当日,采风团穿行在这山城烟雨中,抵达雷山县麻料银匠村。麻料村位于西江西北部,距雷山县城53公里。该村由4个自然寨(分别为上寨、下寨、小寨、新寨。上寨和下寨合称大寨)10个村民小组组成,多数为苗族人。村民历来有从事银饰品加工的传统,素有“银匠村”的美誉,又称“银匠天下第一村”。

银饰锻制

麻料村人骨子里的技艺

麻料,原本的意思是“杀牛”。苗家除了举行大型典礼节日庆祝,还在迎接重要宾客时才会杀牛。中国民族博物馆工艺大师李光雄的儿子李林书向我们介绍道。


麻料银匠村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负责人李林书

李林书,初中毕业前正式开始学习银饰锻制技艺,“我的儿子现在2岁,太小不会做,但他现在喜欢模仿大人的样子拿着锤子叮叮当当,敲敲打打。整个麻料村170多户,800多人,98%以上都是以银饰锻制为生。这是麻料村人的情怀,可以说是骨子里的本能。”他自豪地说道。

李林书之前在西江苗寨做银饰生意,后来依靠国家扶持的“新农村建设”,他便在麻料建起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以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带动村民做起乡村旅游文化工作。如今的他不停地穿梭于西江和麻料村之间,并乐在其中。村民们因为“非遗+扶贫”政策,也陆陆续续的回到家乡,开始在家门口的工作。



传习所内,银匠正在打造银饰

据他介绍,现在麻料的传习所固定的银匠师傅有7人,月均工资可达5000块左右。西江苗寨的店铺有48间,42个销售员,其中包含12户精准扶贫户。每年七八月份,西江的店面还会招募高中毕业生来店里做带薪临时工。“曾有一个考上凯里学院的学生在我们这里做了两个月的临时销售员,赚了一万三千元,相当于两个月的生活费!”

传习所还会与学校合作,免费提供学生们来这里体验学习,让非遗走进校园,让年轻人传承家门口的手艺。通过体验活动,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

李林书的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和西江店面的顺利经营,着实离不开父亲李光雄的品牌效应和李林书及时响应国家政策的市场思辨能力。而同样作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的甘小芝,似乎没这么幸运。

市场是刚需

设计人才稀缺

雷山县锦鸡绣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6月,距今已有7年时间,公司现有20户精准扶贫户,免费提供织机给绣娘使用。这里的绣娘按订单量计收入,月均工资最低3000元,精准扶贫户最低1000元。


苗族织锦技艺州级传承人、雷山锦鸡绣业有限公司经理 甘小芝

公司经营上,让甘小芝头疼的还是市场需求量过小的问题。甘小芝表示,手工织锦在市场上的表现不是很理想,一年带动就业十人还可以,五六十人就有些困难,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市场。


雷山县锦鸡绣业有限公司内商品

公司现如今固定的绣娘只有4个,最小年纪的30多岁,最大年纪的是甘小芝的婆婆,如今已经70多岁。而制作苗族织锦最佳的年纪是20岁到40岁,订单量大的时候便有些应接不暇。


绣娘使用2015年的“帮扶带贫机”织锦

在这里的绣娘们几乎都是兼职人员,“她们家里还有农活要做,还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没有全职人员,导致公司不能接数量过大的订单。”

龙海芬是公司内一名贫困户绣娘,每月工资一两千元,她的婆婆也在做织锦,但依然需要做农活养家。“时间定太严格就没有人做了”。甘小芝说道。

提到为什么不招募一些年轻人过来工作的时候,甘小芝遗憾的说到:“现在的织锦产业仿佛和过去倒过来了,以前祖祖辈辈,家家户户,一代传一代的做,不会做织锦会被认为是手不巧的表现。但现在的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留下家里的老人来做。孩子小时候不愿意学,反倒是大学毕业以后对织锦感兴趣的又回来学了,但也不会以这个为生计。”


绣娘正在织锦

现如今诸多传统手工艺选择与互联网合作,甘小芝并非没有想过,但苗族织锦在设计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公司一共只有4个设计师,但产品线却有很多,“我们在设计上还是缺少人才”。

甘小芝表示,未来会更着重引入设计方面的人才,现今工坊的织锦依然偏传统纹样居多,与现代市场审美存在一定距离,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加入,是开拓市场的重中之重。

苗家草本酒曲米酒酿制

辐射更广客户群

雷山县苗家草本曲酒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2月,主要做苗族草本酒曲米酒和腌制食品生意。依靠苗家草本酒曲米酒酿制技艺,实现酿酒产业链上的生产商脱贫。进门就能闻到阵阵的米酒味道,混合着一股淡淡的草药香。


雷山县郎德下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苗家草本酒业有限公司)

“好香啊!”

“来来,你还没尝吧,来喝一口尝尝。”

接过酒杯轻抿一口,酒香蔓延至舌苔,烈中回甘,56度的高度米酒,竟然很轻柔。


雷山县苗家草本曲酒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李国元

据公司负责人李国元介绍,公司的目标是要带动粮食和草本植物生产、配料制作、制曲、制酒等多项产业链条上的贫困户脱贫。目前已成功带动大概20户脱贫,种植和养殖的各五六户,酒曲加工方面的也有五六户。公司计划5年内,达到年产量超过十万斤以上的目标。“但我们并不是以量取胜,而是以品质取胜。”公司主要目标是把品质搞好,不会大范围扩充人员规模,避免管理不到位。



工坊酿酒间

李国元认为,想要实现“非遗+扶贫”,需要企业先做出第一步,先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愿意相信企业,他们才会认为这确实是一条致富路,从而愿意跟随企业发展。

“未来打算扩大苗家草本酒曲米酒的客户人群。现在正和祖国西北的客户洽谈合作。”苗家草本酒曲米酒的味道烈中带柔,没有很强的后劲,很适合喜欢喝烈酒但不崇尚醉酒的西北人。这也为未来企业发展指明了一条清晰的走向,不局限于本土客户,把眼光放长远。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 合影


  文丨郑真鑫;图丨胡顺磊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