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的清晨“赶”碗头脑

时间:2024-04-24 作者: 朱萌来源: 中国文化报

▲太原头脑

头脑又称八珍汤,是山西太原特有的一种非遗名吃,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三更起,五时熟,打着灯笼喝头脑。”头脑有“早卖”的惯例,早年间的太原人经常天不亮就出门“赶头脑”。现如今,对很多太原人来说,早起“赶”碗头脑是一整天精气神的源泉。

“头脑”本字考证为“酘醪”,意思是醇浓之酒,谐音渐变为“头脑”。该词作为食物名称在元末明初甚至更早时就有文字记载,但具体制作方法和配料已无从得知。《水浒传》中写道:“那李小二人丛里撇了雷横,自出外面赶碗头脑去了。”《金瓶梅》第七十一回也有:“吃了粥,又拿上一盏肉圆子馄饨鸡蛋头脑汤。”由此可见,头脑这一食俗在明代已经流行,但各地的具体称谓与食材配方有所不同。有专家认为,从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中“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避寒风也”的叙述可见,当时的头脑也称头脑酒,是一种用肉和杂味配制的滋补酒,多在冬日饮用,目的是暖身驱寒。

据传,太原的头脑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傅山为病弱的母亲特意研制,包括八种原料食材。其母常饮此汤,高寿八十有四。后来,他将配方传授给一位羊肉杂割汤摊主,并以“清和元”挂牌。在太原,傅山为母亲研制八珍汤、三更熬汤的孝道故事代代流传,“清和元”也作为响当当的头脑“老字号”繁荣至今。头脑凝聚着太原人的生活记忆和独特情感,延续着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成为本地特有的美食文化符号。

农历白露到翌年立春期间,太原各饭馆争相推出头脑。以前头脑只在这段时间内售卖,当然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了。此外,过去,为照明与吸引食客,经营头脑的饭馆门前都会挂一盏纸灯笼作为标志。清代至民国时期,挂着纸灯笼的早点铺形成了太原晨间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一习俗至今仍有许多老店保留。

太原的头脑,一般由煨面、羊肉、莲藕、长山药、黄酒、黄芪、良姜等8种食材和药材熬制而成。中医认为,羊肉温补脾胃,莲藕清热解毒,山药健脾养胃,黄芪补气生阳,良姜温胃散寒,黄酒舒筋活血,由它们精心配制熬成的头脑,不仅可以祛除寒气,对养生健体亦有良好功效。同时,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微调其食材药材配比,夏天吃也不会上火。

“我们一天只做一锅,约100碗,售完即止。”每天凌晨5点多,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第六代传承人真珠就在中华傅山园的膳食院忙碌起来。烧制完成的一锅米白色汤糊稠密柔滑,搅动可见大块软烂的羊肉和藕片、长山药。与开在市区的“清和元”等老字号不同,中华傅山园膳食院是景区的一部分,以展现傅山养生文化为重心,受众多为周边居民和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多年来,传承人李春生、真珠等人认真研究分析傅山八珍汤做法,精细传承这一非遗美食。真珠介绍,为弘扬傅山孝母文化,他们为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头脑。

“赶”头脑很有讲究,点单也有自己的专业术语,比如“一单一两”的“一单”指一个单碗,就是一碗八珍齐全的头脑;不要肉的叫“附碗”,价格便宜一些;“一两”指的是羊肉稍梅(本地叫法,即烧卖)。熟客口中的“来一套”,是指一碗头脑、一壶黄酒、一笼稍梅、一小碟腌韭菜的“早餐标配”。头脑本身味道寡淡,这些“标配”既能增加风味,又能平衡口感。食用时,以咸鲜入味的腌韭菜为引,沿着碗边吸溜一口,辅以二两黄酒,酒香、药香、肉香混在一起,身上瞬间就暖和了。把羊肉稍梅沾上老陈醋、油辣椒送入口中,馅料鲜香,汤汁浓醇,油而不腻,口感饱满。除了羊肉稍梅,人们在喝头脑时还常以一种烤制面饼帽盒佐食。帽盒也是太原的特色小吃,形状像小圆帽,将其掰成小块泡在头脑里,喷香耐嚼。

因风味特殊,太原头脑与北京豆汁、西湖醋鱼、折耳根等食物一样,在社交平台上被称作游客好奇但可能吃不惯的地方食物。尽管如此,近年到太原来品尝头脑的游客越来越多。走进头脑店,与聊着家长里短的食客坐在一起,感受满满烟火气的当地生活,了解太原的历史文化脉络,就从这碗热腾腾的头脑开始吧。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