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手艺人 | 杨晓雅:匠心坚守,诉说金玉良缘

时间:2020-01-19 作者: 王红霞来源: 中国手艺网


☝点击观看《国潮手艺人》第二期

一块镂空的玉石,大约只有一毫米的厚度,上面布满了细细的金丝,触感平整光滑,浑然一体,不敢用力触碰,但也想寻找金与玉之间的缝隙,这是大多数人初次触碰金镶玉的感觉。

“这就是金镶玉”,杨晓雅微微一笑,迎着灯光,脸上盈盈的光亮也如同玉器般的温润。

参与《国潮手艺人》拍摄的时候,杨晓雅已经怀孕7个多月了,为了更好的传承玉雕这门古老的技艺,她希望通过这个节目让大家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玉雕世界。她说:“《国潮手艺人》引入的国潮特派员更加年轻化、时尚化,与传统手艺人之间碰撞出的 火花和能够吸引时下的年轻人,进一步了解最潮的人群对传统手工艺的看法和需求。”

回归传统

杨晓雅的父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玉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根连,他最初是不乐意杨晓雅回来做玉的。“驴不进磨坊,人不进作坊”是老一辈的思想,进了作坊就没完没了,“我就是想让她好好读书”。

杨晓雅第一次觉得真的要“回去”了,是在5、6年前。因为工作原因与国内一家大型保险公司进行沟通合作。“随着合作的深入,他们知道我来自一个传承四代的玉雕世家,都很惊讶,他们对传统工艺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个反差非常强烈,她惊讶地发现,原来青年一代,还有不少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的人。

后来,杨晓雅和保险公司顺理成章地合作了一款可佩带的金丝镶嵌玉牌作品,将平安健康、财富稳健、世代传承等许多中国传统美好祝福融入其中,作为给优秀员工的奖励。

这件事给了她很大启发,辞去原来外企程式化的工作,回归家族玉雕事业,杨晓雅就这样又踏进了作坊。

“从回归传统技艺传承之后,的确没有想过放弃”,开凿,压丝,看似简单的技艺,手感的精准度却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每一步的不小心都可能破坏整个作品,简单而枯燥的过程会让很多人坐不下去,但是,好似一种天然的联系,杨晓雅越做就越沉迷其中。

作为家族的第四代传承人,她越来越能体会自己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再做出一次选择,也会毅然决然的回国从事金镶玉这门技艺,在不断的认知和积累过程中,看到自己主导和设计的新系列金镶玉作品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喜爱和认可,也越来越坚定了一直走下去的信念。”

玉器也可以很时髦

“在拍摄的时候,我没想到冯薪朵和 陈梓铭对传统元素的接受度很高,在体验亲手制作'嵌金'这个过程中非常的努力,精益求精,有着高度的专注力和对手艺的执着。”

时髦?传统?金镶玉已经不能简简单单的用这两个字片面的概括了。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玉器都是国宝一级的重器,代表着古老、传统、厚重的年龄感,仿佛和年轻人关系不大。金镶玉作为宫廷造办工艺在古代的确仅在宫中流传,民间不曾了解,在古代佩戴金玉也有着相当严苛的等级制度。

2016年,杨晓雅全面接手相伯居后,重新思考金镶玉的发展方向,跳出了相伯居之前固有的设计制作思路,“如何立足于传统元素设计出符合年轻人审美和时尚潮流的作品,是我们每个非遗品牌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创新的设计,新颖的款式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线条的变化和抽象的器型提炼让金镶玉找到了一种更加蓬勃、年轻化的生命力,让传统制玉走进国潮。

为了扩大影响力,更好地传承金镶玉,同先生葛京涛共同致力于相伯居品牌的传播和运营,将艺术设计熔铸于金镶玉,专注于针对日常生活所需的玲珑配饰系列产品,利用简单明快的线条打造轻奢手链、吊坠、耳坠等爆款单品,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审美和经济能力的时尚单品,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更好的宣传和普及这项传统手工艺。

玲珑配饰国风系列从设计和制作上都由杨晓雅亲自制作和定型,通过设计打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和实用性的艺术珠饰品,像福禄绵长系列、竹韵系列、祥云瑞气系列等,由于造型和线条设计的抽象简洁,制作一件作品大概需要3-5天的时间,极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国潮应当是对本土文化的表达和彰显,最重要的核心是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融合的更为时尚,既要了解年轻一代的消费群体对潮流的理解和喜好,也要同时唤醒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和回归。”

“其实,《国潮手艺人》的拍摄,也给大家传递了不一样的视角,金镶玉同样可以打造出具有时尚感和实用性的首饰作品”,金与玉的结合使得玉雕这门古老的手艺焕发了新生,金子像在玉石上作画一样,让手艺充满了无限想象,也赋予了设计上的无限可能。

父亲的影响

一间小屋,一台玉雕机,一道微亮的灯光,父亲在凳子上日复一日的雕琢玉胚,这是杨晓雅记忆中印象很深刻的场景。昏黄的灯光透过窗口照亮了院子,有时候,杨晓雅会透过微亮的灯光看见父亲雕刻的背影。在相伯居的工作室里,映在灯光下的凳子也在诉说这项古老技艺曾经的辉煌。

金镶玉作为京作的精华,一直是青山居宫廷艺人的一个传说, 青山居与宫廷造办处有着不解之缘。清末民初,很多宫廷巨匠流落民间在位于崇文门外的花市一带的青山居和前门。1960年,杨根连出生在老北京青山居,父亲是青山居的玉器匠人,因为环境因素,早年时期的杨根连在那里感受着老艺人们的言传身教,学来了百家学问。

杨根连现在已经从事制玉工作40余年,凭着一股较劲精神,硬是恢复了失传了的金镶玉,并在原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改良,可以不用任何粘合剂就能将24K纯金的金丝嵌进玉器的燕尾槽里,并不断挑战巅峰,将薄胎、镂空雕和金镶玉融会贯通,运用到当代珠宝首饰的设计中,赋予了金玉交辉的通灵美感。从而使得如今的金镶玉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精致与时尚。

到了中年,想跳出舒适圈,不断挑战自己,就下决心恢复三度失传的痕都斯坦金丝镶嵌工艺。“我愿意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有挑战性的,那才是我”,这是杨根连对自己的看法。看着年迈的父亲择一技,做一生,成一事,感动的同时也时刻激励着杨晓雅。

但是,和父亲也有过争执。

父亲一直不是一个拘泥于传统的人,他在当时的年代属于创新和改革的先锋,比起制作传统器型,他一直在坚持研发和创作,也非常享受造物的过程,在遇到一些设计上的争执时,“我们彼此都比较享受这个过程,父亲也会非常欣慰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灵感,而不是一味的模仿。”沟通和彼此理解的过程也是父女之间一种磨合和成长的过程。

杨晓雅说:“在工艺上,我们这一辈可能永远超越不上老一辈的手艺高度”。现在从事这项技艺的年轻人已经寥寥无几,作坊里,不到30人的工匠中,仅有一位90后,其他的都是年龄较大的“老人”。

但是这谁能说得准,喜爱传统工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创新给年轻人带来了惊喜,说不定也会给衷心于传统手工艺的人们带来耐心和毅力。

国潮手艺小贴士

金镶玉镶嵌工艺,最初见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渐渐失传,是以玉石为载体,将金丝镶嵌到玉石体内,两者融为一体。以玉为体,以金为骨,取玉之德,取金之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金玉良缘”。

文字:红霞

海报设计:小妮

编辑:知乐

审校:象里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