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乡村振兴 非遗先行”实践提升班在安康汉滨举办

时间:2021-05-14 来源: 文旅中国

      5月10日至13日,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安康市汉滨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主办,汉滨区文化馆承办的全省“乡村振兴 非遗先行”实践提升班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举办。陕西省文化馆党总支副书记、副馆长杜俊杰,安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周墙,汉滨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杨晓明,汉滨区文化馆馆长、区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蒋典军等领导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省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白拴锁主持,来自全省市区县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及基层非遗传承人68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培训学习。

      本次提升班旨在以培训的形式,通过讲座、调研和经验交流分享,推进本省非遗传承工作进一步融入到乡村振兴,同时促进非遗传承工作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高质量发展,总结非遗保护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中的积极推动作用,集中展示、展现和交流陕西非遗保护中乡村振兴的优秀实践经验,全面推进全省非遗保护和带动乡村振兴 。

      杜俊杰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华夏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近年来,本省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在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非遗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保护队伍不断壮大,非遗实践日益活跃,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杜俊杰要求全体学员要珍惜本次学习交流机会,共同培育和利用好全省非遗保护的这一平台,不断开拓视野,打开思路,提高技能,增强传承实践能力。

      杨晓明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汉滨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强化宣传引导,壮大人才队伍,加大财政投入,为传承人收徒传艺和教学交流创造便利条件,积极组织开展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省文化馆和省非遗保护中心精心组织举办这次培训,意义深远,特别是把培训地点放在汉滨召开,是对本区非遗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我们一定以本次培训为契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弘扬汉滨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強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提高汉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能力水平,通过交流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经验,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新要求,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汉滨区非遗项目《牛肉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新发在发言中说:“近年来我为了保护传承好这一非遗项目,在脱贫攻坚战中,引导农户计划种植,定价收购,农业产品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助力农户脱贫致富。先后在八个镇推行了“企业+农户”经营发展模式,帮助当地农户建立种植基地,带动120多户贫困家庭的劳动力,与农户签定农产品收购协议,包种包收,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人均年收入7000元。不仅解决了村民卖菜难和收入低的问题,还为企业创新食品工艺、打造本土特色品牌做了铺垫,也为打赢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出了一份力。下一步,我决心将这一传统技艺,进一步加大保护传承力度,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升产品的品质,挖掘文化内涵,继续带领乡亲们用传统手艺创造财富,过上好日子。”

      省文化馆非遗保护部主任白拴锁在总结发言中认为,本次培训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原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谈非遗的视频教学;也有来自基层非遗传承人“凤翔泥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新明的专题讲座;还有安康优秀非遗项目《牛肉酱制作技艺》《泸康酒酿造技艺》的实地考察和汉滨区非遗项目《牛肉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新发、《宜君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田亚莉、《临渭草编》代表性陈春苗等12名传承人的经验交流。学员们普遍反映这次提升班办得好,有特点、有亮点、接地气、收获大。通过这次培训,使大家开拓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先行作用,为推动全省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