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带徒 “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时间:2020-04-30 作者: 包斌来源: 池州日报

作为现代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审美和经济价值,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老技艺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一些非遗项目的传承遇到了困难。如何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让非遗项目“活起来”,传下去?近年来,我市通过实施非遗“名师带徒”工程,使非遗传承人的队伍得以发展壮大,非遗传承后继有人。4月13日上午,青阳县文化馆,2020年青阳农民画“春节习俗”主题创作培训班上,国家级非遗项目青阳农民画传承人张平安老人正在对自己的3名徒弟进行指导。张老指导很用心,徒弟们学习得也非常认真。通过徒弟们的作品,张老发现他们进步很大,这让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张老和他的徒弟,就是‘名师带徒’工程中的一组。在青阳农民画的创作队伍中,张老是当之无愧的‘名师’,在他的指导下,几个徒弟进步很快,作品越来越成熟。”青阳县文化馆馆长汪应培介绍说。他告诉记者,非遗“名师带徒”工程,主要是通过熟练掌握项目技能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长期从事项目传习活动的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传承人(即“名师”)与热爱非遗项目、符合所学项目的基本条件、能坚持学习、保持学习的连续性者(即“徒弟”)结成教学对子,签订池州市非遗“名师带徒”协议书,经过1—3年的实施,完成教学任务,并经考核合格的,给予以奖代补。

  记者了解到,我市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启动于2016年,迄今已连续开展了三期,从全市各地优秀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中共遴选出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31个,选拔名师36位徒弟102位。其中,有池州傩戏、青阳腔、贵池民歌、平安草龙灯等项目,徐建琥、姚家伟、方桂芳等名师,姚维武、王峰等徒弟。目前,这些项目和师徒都通过了验收和考核,使我市非遗形成老、中、青、少四级金字塔式传承模式,极大优化了我市非遗传承队伍结构,为提升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完成了坚实的人才储备。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必须依托传承人才能活起来。‘名师带徒’工程为培养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一种新模式,也为非遗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在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我市非遗传承推广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名市”战略方面,“名师带徒”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部分师徒在完成一个周期的学习考核后,中断了项目的传承;徒弟对所学的非遗项目相关知识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导致常态化学习延续性的缺乏,不能更深入地展示非遗特色;部分师徒在外地打工,教学计划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还有部分师徒学业水平不高,带徒的成效不均衡。

  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建议,下一步,应组织专家评审组严格按照文件要求、考核标准,对教学成果进行现场抽查,确保非遗“名师带徒”工程的每个项目都有实效、有成果;还应组织县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开展常态化教学检查,指导师傅按照教学计划开展系统科学教学,辅导师徒做好相关学习笔记,推动非遗项目传承发展。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对我市非遗人才队伍培养的资金投入,通过开展常态化传习活动和资金奖补机制,在一个传习周期完成后给予师徒适当补助,激励和支持群众共同参与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工作,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技艺精湛、素质优良、适应我市发展需要的非遗传承人才队伍。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