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渝共建非遗扶贫项目:扶贫协作,共同助力精准扶贫

时间:2020-10-19 作者: 手艺君来源: 中国手艺网

      “鲁渝共建非遗扶贫项目”是以重庆市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为实施主体,以重庆市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的贫困群众为参与主体,在山东省的支持下,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和山东省文化旅游厅联合相关部门,在重庆市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开展的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工作。

      该项目以精准扶贫为导向,以实施非遗传统技艺传承培训、实现贫困人口和残疾人就近居家就业为目标,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行动。

      广泛调研,精准确定培训对象

      组建专门工作机构,深入深度贫困乡村实地调查研究,走访8个区县、13个乡镇、与85家贫困户和76位残疾人进行座谈交流,摸清了贫困人群的结构和需求,明确以实施劳动强度低、工作时间灵活、工作地点离家近的非遗技艺传承培训为脱贫增收渠道。

      整合资源,精准确定培训项目

      整合重庆非遗培训专项资金及山东省援助资金,在全市各类非遗传统技艺和传承人中筛选出刺绣、编织、木雕、夏布、旗袍等12个产业化程度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非遗项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非遗培训企业开展培训服务。在贫困人口较集中的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举办非遗传统技艺培训班,由技艺精湛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把手”“面对面”的传授非遗技艺,每期培训时间为1个月,培训学员能够熟练掌握非遗技艺并且独立制作非遗产品。

      搭建平台创新推广运营模式

      充分考虑培训结束后的就业扶持问题,精选有爱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非遗培训企业,在深度贫困乡镇建立非遗扶贫工坊,通过“公司+贫困群众+传统技艺”的运营模式,由公司统一配送原料、回购成品、销售产品,实现就业增收的可持续性。

      “鲁渝共建非遗扶贫项目”工作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8年以来,鲁渝共建非遗项目在重庆市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的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举办了25期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培训班,建成了18个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工坊,培训困难群众1200余名,解决就业635名,人均月增收500-3000元,增强了困难群众的自信心。由于重庆市在实施非遗传统技艺传承培训、实现贫困人口和残疾人就近居家就业,带动贫困户、残疾人、留守妇女就业等经验做法成效突出,收到了群众及各方好评,获得了全国妇联授予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的“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的荣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相关工作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image.png

2019鲁渝共建非遗扶贫项目奉节阴沉木雕刻技艺提高培训班开班仪式

image.png

参观阴沉木

       在未来,“鲁渝共建非遗扶贫项目”计划从四个方面实施工作,助力精准扶贫。

      一是建立高质量的鲁渝共建扶贫工坊。以建设“非遗+扶贫”示范点为契机,按程序将非遗扶贫工坊项目纳入各区县县扶贫项目库进行管理、给予政策支持,努力建立一批高运转、高效率、高盈利、能吸纳、可复制、可推广的非遗扶贫工坊,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增收,助力脱贫。

image.png


鲁渝协作东西扶贫夔州绣扶贫工坊开班仪式

      二是培养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工坊“领头羊”。采取遴选、动员等方式,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非遗扶贫培训,并开展各种传统工艺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劳动者的技能,促进贫困人口获得增收。与此同时,加强非遗“能人”素质提升,采取推荐到外地学习、针对性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开拓眼界、提升素质,成为一批技能精、能力强的非遗扶贫带头人。

      三是打造“畅销”特色工艺精品。科学规划品牌计划、建立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与高校或企业联合合作,组建由设计师、专家、高校教师、非遗传承人等参与的产品研发专家团队,对非遗工艺品进行深挖和打造,帮助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解决工艺难题,提升工艺产品品质,提高产品价值,打造高端产品,并使其畅销于市场。

      四是开发“线上”产品销售渠道。整合扶贫、文化和旅游、商务委等部门力量,多渠道引进各大知名电商企业,采取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等方式,扩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艺产品的销售渠道,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艺产品展销与各类博览会、展销会相结合,实现产品“线上线下”同时销售,助力脱贫攻坚。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