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瑰宝,讲好济南“非遗故事”

时间:2022-08-29 来源: 济南日报

  海派绒线编结技艺、土布纺织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杨柳青木版年画、鲁绣、皮影戏、金银彩绣、苗绣……这几天,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正在济南火热进行中,来自全国各地的284项非遗项目集中亮相,332名非遗传承人到场,不少非遗传承人现场向观众展示非遗技艺,令人大饱眼福。

  历经时间的沉淀与冲刷,穿梭无数日月与时光,这是一场独具魅力的“非遗盛宴”,饱含着无数的情感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在百姓生活中活态延续。在“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区中,大运河沿岸八省市的非遗项目串珠成链,精彩展示在人们眼前。景泰蓝、兔儿爷、吴桥杂技、山东琴书、山东快书、扁鹊脉学诊法、临朐红丝砚、博兴草编……原来,那些传说、那些曲调、那些民俗活动就是非遗。非遗与生活相遇,亲民而不“高冷”,有趣又不失厚重,特别是当这些技艺精湛的文化遗产触手可及时,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直抵人心,凝聚起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磅礴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和文化瑰宝。而如何更好地做到保护和传承,今年非遗博览会的主题“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给出了明确的方向。以济南为例,作为一座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非遗资源灿若星河。这几年,通过非遗的保护与活化、讲好济南非遗故事、做好非遗的市场转化等途径,济南找到了关于非遗的正确打开方式。

  传承,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要“传”得下来,就要在创新中“火起来”,在生活中“热起来”。非遗传承光靠少数的非遗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广大群众是非遗的继承者、使用者、消费者,特别是要发挥年轻人创新创意、消费主力的优势,非遗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本届展会上,活泼可爱的“泉城非遗娃”IP形象首次亮相,这正是济南非遗“活态传承”从娃娃抓起,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生动展现。非遗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但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它扎根于文物、扎根于古籍,同样扎根于生活。让非遗进入生活的语境,在日常中绽放光华,才能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扶持+推广+活化”“普及+体验+创新”是济南非遗传承发展的创新路径。如今在济南,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成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织绣、面塑、剪纸等“老物件”在全新的设计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艺术“潮玩”;非遗创作搭上文创、直播“快车”……不断“逆生长”的非遗,正在从“遗产”变“财产”,成为济南文旅产业发展的有力引擎,也成为助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实力载体。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的直观展现,“非遗”之花的每一次盛放,都让我们为之惊艳。非遗博览会让古老的非遗连接现代生活,让非遗传承深入大众心中。而在济南,我们已经看见一座“非遗之城”的身影在日渐明晰,未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让非遗进一步连接现代生活,讲好济南非遗故事,“非遗名城”将会被更多人可感可触,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精致名片。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