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滦平抡花:一“抡”300年的流光溢彩

时间:2021-02-24 来源: 北京日报

      出了古北口,驱车向北行驶20公里,在承德滦平县的火斗山镇,有个大店子村。

      近些年,因为一个人的努力,这个京北小村的名声越叫越响。每到逢年过节,都会引来无数关注的目光。

      他叫梁志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抡花”的传承人。清朝康熙年间,梁家先辈把“抡花”从山东带到了滦平,这一“抡”,就是300多年。

      夜色渐浓,梁志福和乡亲把准备好的木炭和铸铁锅碎片装进铁丝编成的花筒。随着花架开始转动,花筒中的铁片着起火来,只见高速转动的两只花筒在空中划出红色的圆环。铁片越烧越旺,四周溅起闪闪的“流星”,化作一条条“小鱼儿”跳向四周。铁片渐渐融化,一层层金色的火花从花筒绽放而出,形成巨大的金色花环。金色花环的直径最大可以达到30多米,耀眼夺目,流光溢彩,观众的赞叹和欢呼此起彼伏。

      梁志福痴迷于抡花,为了抡花,妻子甚至离他而去。“一个农村人,不在地里干活儿,天天对着一堆废铜烂铁,一定是疯了”,梁志福对抡花的热爱,一般人很难理解。

      梁志福说,虽然原理和材料比较简单,但想要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在抡花材料的工艺方面要非常考究。锅铁、木炭、花筒和花架都要精挑细选,制作过程也要耐心细致,才能呈现出一场完美的表演。

      “锅铁要把铸铁锅用石碾轧成小碎片,要轧得均匀;木炭必须是桦木或柏木焖制而成;锅铁和木炭要分层装进花筒……”

      花筒由铁丝编成,吊在“T”字形花架的两头。竖杆底端可以旋转,横杆两头都系着软铁绳,用来固定花筒。点燃花筒,再摇动花架的中心轴,两个花筒在离心力作用下便会向两边徐徐扬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梁志福和大伙儿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发扬终于有了回报,抡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那以后,抡花有了专门的扶持资金,也获得了更多的认可接纳。最高兴的当然是梁志福,每次抡花之前,他再也不用挨家挨户去搜刮旧铁锅了。

      大店子村抡花300多年的传承历史,与民间信仰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过去,村里抡花的广场东西两边山上各有一个庙,一个是观音庙,一个是狐仙洞。抡花之前,要‘散灯’。”梁志福说。

梁志福准备抡花材料。图为抡花的“花筒”。

      什么是“散灯”呢?原来,“散灯”就是把锯末拌上柴油,然后从广场东西两头开始堆,两米左右放一堆,一直放到两座庙门口。这时把锯末点燃,两条火龙便蜿蜒在山间。

      抡花通常在每年春节期间表演,以祈求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后来,“散灯”的程序被取消了,人们也渐渐认识到,要想过上好日子,光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还不够,还要有灵活的头脑和实实在在的努力。抡花逐渐也摆脱了过去的神秘色彩,成为村里人喜爱和珍视的传统习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梁志福介绍抡花。

      这么多年,抡花变了,村里的环境也变了,唯一不变的是梁志福对抡花的热爱。他还在琢磨怎么给抡花“升级”,争取展示出“多层花”的效果。

      每当梁志福聚精会神地研究抡花,小儿子便在一旁默默地观看。看到孩子眼里的好奇和专注,梁志福很高兴,他的梦想就是把抡花一代一代传下去。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