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蹲点丨这些乡村中医缘何在全国非遗博览会上“圈粉”

时间:2022-09-01 来源: 大众日报

在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十多位来自山东农村基层的乡医、村医,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的目光。

记者在博览会现场看到,在“扁鹊脉学诊法”展区,排起了长队。这些来自乡村基层的中医们轮流坐诊,为平时苦于“疑难杂症”的患者把脉诊断,获得好评。很多市民和参观者在排队,等候这些来自乡村一线的中医把脉诊断。“感觉很奇妙,他给我把脉后,把我体检报告上的一些身体症状就说出来了。”现场一位市民说。

“中医药在疫病防治、慢性病治疗、健康管理等方面,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层行医近三十年,谷胜颇有感触,一些农村面临着医疗设备不足等问题,如果能更方便、准确地“看清”患者病因,将对有效诊疗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

脉学正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抓手之一。谷胜运用的,是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名誉主任齐向华创立的“系统辨证脉学”。“系统辨证脉学”利用“脉象要素”特征,揭示体质、个性、情志内伤、病因、病机等疾病本质,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时间-空间”进行定位、定性实现精准表达,形成以获取临床疗效为目的的系统治疗方案。“让人体脉搏更易辨别,让传统脉诊更易通俗传授。”

近年来,山东省中医院开设面向中医系统的培训班,已举办多期传授“系统辨证脉学”。今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颈肩腰腿痛医院联合发起了“齐鲁扁鹊脉诊联盟”。该联盟的目的之一就是吸纳全省各地的基层中医,由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讨论病例、切磋技艺,打造一批基层中医精英。

来自邹平市长山镇卫生院中医门诊的盖爱永就是“联盟”中的一位。出生在医学世家,从小他就对熬药、诊脉、针灸等中医文化耳濡目染。然而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他发现传统的中医诊断理论知识复杂庞大,要想系统习得非常困难,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成本较高。

盖爱永说,接触“系统辨证脉学诊法体系”后,自己收获颇大。“将传统脉象理论进行解构,把原来以比拟自然事物为主的脉诊,转化成可用物理语言定性定量的脉象特征、指标,并将每种物理量作为人体健康的信息载体,逐步实现可测定、可抓取,将原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讲清楚。”他说。

学习后,盖爱永回到基层,为群众排解苦痛。盖爱永曾接诊一名8岁小女孩,因口臭来诊。之前,孩子多次治疗,改善不大。盖爱永从脉象上综合分析,该患儿口臭乃积食所致,给出保和丸加疏肝理气之剂进行调理,取得好的效果。

来自无棣县的碣石山镇的贾荣军与盖爱永经历相似。他表示,“系统辨证脉学诊法”让他做到了客观化诊断。根据脉象为主判断疾病和人体状态,并指导临床治疗,不受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疾病“假象”困扰,不易误诊误治,在临床诊断中颇有成效。

贾荣军讲起他接诊过的一位患者,吃饭咽不下东西,以为自己得了食管重疾,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严重的失眠。切脉之后,贾荣军作出了判断:患者不是胃病,食道也没有病,她是抑郁。半年前她经历了一件伤心事,那件事让她伤心痛苦又害怕,长期压抑在他的心里,导致了抑郁。

家属反映,患者已失眠半年之久,夜间她经常一个人在房间里来回走。反反复复地治疗失眠,也不见效。得到患者的肯定后,贾大夫叮嘱其家人多关心她,多陪伴,多交流,多鼓励。然后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经过治疗,患者康复。

“系统辨证脉学”在基层“圈粉”并非偶然。在一些农村地区,医学人才稀缺、诊断设备不足等问题,仍掣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发展。这为“系统辨证脉学”等中医应用提供了土壤,这种诊法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能为患者省去检查费用和时间。

今年7月,《山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提出要深化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中医药管理能力,深化基层中医药健康宣教和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基层中医药改革,打造全国基层中医药服务高地。

齐向华认为,妇幼保健、慢性病、健康管理、治未病,以及向后延伸的残疾康复、养老等,都是基层老百姓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我们在基层中医建设发展中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在不断得到老百姓的认可。”齐向华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看到了中医在基层落地生根的未来,提振了基层医生的信心。

“但是,要走的路还有很长。”齐向华表示,借由本次非遗博览会,齐鲁扁鹊脉诊联盟还举办了首届基层中医学术研讨会,尽力为基层培养更多人才。“培养更多脉诊技术高超的基层乡医村医,是今后的一项重点工作,让每一位老百姓能享受中医诊疗服务带来的便利实惠。”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新悦 实习生 李甜甜 报道)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