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主题采风活动全收录

时间:2020-01-09 作者: 周培 郑真鑫 王红霞来源: 中国手艺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为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国家扶贫日(10月17日)前夕,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中国手艺网承办的“非遗+扶贫”主题采风活动顺利开展。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中国日报、农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扶贫》杂志社、光明网、中国青年网、《小康》杂志社、文旅中国、中国手艺网14家主流媒体共30余人分赴河北、西藏、青海、甘肃、湖南、贵州、山西多地开展本次采风活动。

本次采风活动以“非遗助力精准扶贫”为主题,重点关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优秀案例、经验与路径,挖掘扶贫带头人事迹。扩大群众参与度,增强活动影响力,传播、展示非遗和传统工艺的魅力,探索“非遗+扶贫”的有效传播途径。

一、河北丰宁

9月2日至9月6日,来自全国“非遗+扶贫”10个重点支持地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头人、当地非遗保护工作人员、文化和旅游部4个定点扶贫县(市)的非遗保护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媒体等113位学员参加了在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举办的专题培训,调研了丰宁非遗传承基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等相关内容,对丰宁县“非遗+扶贫”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学习。

一年多来,丰宁以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切入点,推进传统工艺传承保护与贫困村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探索出“非遗+扶贫”的文化扶贫新模式。

五道营村非遗扶贫剪纸就业工坊

丰宁全县309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71个、深度贫困村27个、贫困户25212户、贫困人口5490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7 %,贫困发生率16.27%。

丰宁剪纸

河北丰宁布糊画

截止目前,丰宁主要依托丰宁满族剪纸、布糊画、丰宁满族传统木作技艺、丰宁铁编技艺四个非遗项目作为扶贫的主要着力点,在土城镇、黄旗镇、五道营乡、凤山镇、选将营乡、小坝子乡共六个乡镇八个村建立了8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全县已有四分之一的乡镇建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通过建设县、乡、村三级“非遗+扶贫”工作体系,在引导广大群众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二、西藏尼木

采风团到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三区三州”地区、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考察尼木县民族手工艺园、参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公司)。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 合影

尼木县将“非遗+扶贫”工作作为巩固尼木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重要载体,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尼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为带动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目前尼木县已经正式运行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十个工坊各有特色,如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家族式的传习所、村集体合资成立的净土产业公司以及尼木本地非遗传承人开办的合作社等。这些工坊各具特色、优势明显,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和巩固尼木县脱贫成果,共为1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传授技艺,提供就业岗位,受益群众556人。

尼木雪拉藏鼓制作技艺传承人 嘎伦(中)

今年73岁的尼木雪拉藏鼓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嘎伦,从20多岁开始学习制作藏鼓,做出的雪拉藏鼓声音厚重,结实耐用。他的儿子洛桑旦增介绍,一个人做一只雪拉藏鼓需要一周的时间,可卖至3000元左右。今年年初,洛桑旦增在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动乡亲们脱贫,村民们能拿到月均5000元的收入。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公司)员工

西藏尼木县人、藏香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旦增曲扎开办的西藏尼木古宝商贸有限公司在2019年也列入了第一批西藏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该公司现有员工30余人,其中贫困户16人,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和巩固尼木县脱贫成果。“我一定会担起一名非遗传承人和一名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的职责,不仅让更多贫困户能够实现技艺脱贫,同时为更好宣传、传承、保护、发展尼木珍贵的非遗贡献力量。”旦增曲扎表示。

三、青海同仁

采风团到访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三区三州地区、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考察热贡龙树画苑、青海省黄南州尕藏热贡文化有限公司等。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 合影

热贡龙树画苑

热贡龙树画苑在热贡每年签约手艺人400余人,带动当地人从事热贡艺术事业,平均每户每年增加收入5-10万元不等,年生产唐卡、堆绣、刺绣3000余幅,年实现销售收入1850万元。同时,为喜欢唐卡的学员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根据学习年限的不同还有一定的补助。

热贡龙树画苑 画室

同仁县现已建成2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创作基地为平台,下设唐卡、堆绣、泥塑、木刻、石雕、铜铸、金银器加工等各类扶贫车间20余个。同时,同仁县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文化产业技能培训,2018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培训8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573人)。

同仁县文化产业扶贫基地泥塑唐卡培训班

13岁的仁旦尖措正在绘制唐卡

采风团抵达时,同仁县文化产业扶贫基地泥塑唐卡培训班100名学员正在上课,扶贫车间也有十几名学生正在绘制唐卡,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学员纷纷表示,学习唐卡不仅能掌握一门技艺,每年发放的补助还能贴补家用。

四、甘肃临夏、积石山

采风团到访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临夏县(三区三州地区、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考察积石山县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 合影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临夏砖雕,于2018年设立了两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其中,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采取“公司+人员培训+技术授权+派发订单+连锁工坊+家庭作业”等模式,吸纳贫困人口就业。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保安族腰刀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对2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构图设计、制作技艺等方面进行培训,实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

临夏砖雕

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设立了近2000平方米的砖雕传习所,首期培训6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4人、低保户26人、残疾人4名),建立连锁工坊3家。选派11名砖雕技师(7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了西北民族大学举办的临夏砖雕传承人群研修班,这些人已经逐步实现稳定就业与脱贫。

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总经理、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范祥军

临夏青韵砖雕有限公司总经理、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范祥军介绍,工坊长期与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着力开展产品创意设计、材料研发、工艺改良等创新工作,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开展砖雕产业人才培训,提升技工水平和综合素质。

临夏砖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车间

25岁的郭宏杰,不仅是扶贫工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是“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研培学员,已经学习临夏砖雕5年了,目前月收入四五千元,他说公司采取计件制,多劳多得,同时介绍了身边几个20多岁的朋友来工坊学习这门技艺,并表示想把临夏砖雕继续学下去,做下去。

五、湖南花垣

采风团到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考察当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石栏镇子腊村)、花垣县石栏镇精准扶贫苗服苗绣有限责任公司、“让妈妈回家”苗绣创业培训基地、湖南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湘西七绣坊苗服饰文化责任有限公司、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当地通过苗绣、酿酒等产业积极创收,助力精准扶贫。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合影

花垣县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贫困县、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县,目前尚有建档立卡户1154户,4812人。花垣县非遗保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非遗保护纳入“美丽花垣”建设考核内容。二是把非遗保护纳入精准脱贫“十项工程”。三是把非遗保护纳入企业精准扶贫项目建设考核内容。

花垣县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工坊绣娘及苗绣腰带

现全县已建立各级各类非遗传习所58个,其中州级传习所5个,州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3个、保护基地3个,基本形成以花垣县非遗馆为龙头,以乡、镇、村传习所为基础的“四级”非遗传习基地体系。

湘西“七绣坊”负责人石佳

湘西“七绣坊”负责人石佳表示,回乡投资家乡“苗绣”产业时有过挣扎,但母亲对她说“做人要知道衣锦还乡”。之后,石佳对家乡大量的留守儿童情况感触颇深,于是决心带动家乡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让家人团聚,现在看来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花垣县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让妈妈回家”项目发起人)

花垣县石栏镇文化站站长麻正兵(“让妈妈回家”项目发起人)表示,现在在花垣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绣娘们拉订单。他目前正在考察和调研外资企业,未来希望把手工苗绣推向国外,主打高端产品,提高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同时他希望通过推广花垣县的茶产品,促进花垣县的经济发展,届时吸引在外务工的妇女回到家乡工作,真正实现家门口的就业。

六、贵州雷山

采风团到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考察当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贵州省雷山宏鑫藤编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雷山县郎德上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贵州传统工艺工作站、西江麻料银匠村、雷山县锦鸡绣业有限公司、雷山县苗家草本曲酒业有限公司。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 合影

当地主要带动脱贫的非遗项目为苗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藤编技艺、织锦技艺等。麻料村的脱贫主要依托扶贫政策和文旅融合。雷山县全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项目15项,代表性传承人10人;州级非遗项目25项,代表性传承人21人;县级非遗项目184项,代表性传承人420人。这些资源优势,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工作推进提供良好条件。

苗族织锦 

藤编技艺

去年以来,雷山县紧抓首批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重点支持地区机遇,坚持“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全力推进非遗扶贫工作建设,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麻料银饰刺绣传习馆

麻料银匠村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负责人李林书

麻料银匠村通过银饰锻制技艺逐渐带动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就业,并形成产业化链条。整个麻料村170多户,800多人,98%以上几乎都是以银饰锻造为生,李林书介绍道。

传习所内 银匠正在制作银镯子

传习所制作的银梳子,通常为苗族女子发饰,市值约1000元

雷山县通过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进景区,在西江区和郎德景区开设8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让非遗产品与游客见面。西江苗寨将18%的旅游分成给到村民,助力脱贫,实现旅游反哺。

雷山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侯天江

雷山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侯天江表示,“非遗+扶贫”在雷山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项就是工坊建设。工坊建设主要围绕是传统技艺、民俗、传统美术类展开。经过考察,雷山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共有54个,其中8个初具规模。例如麻料银匠村,通过传承人教授技艺,直接带动贫困户参与到工坊建设中来。通过鱼酱酸产业,间接带动当地贫困户中的农作物生产商参与进来。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走进贫困户家中,让工坊真正帮助有想法、有技能的贫困户实现家门口的就业;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进职校,三年来,职校就地培养非遗人才300余人,就地解决就业创业;通过引进公司和电商加入,提升了非遗产品的设计包装,实现产品的增值。

七:山西娄烦、静乐

采风团到访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静乐县利民小学剪纸活动室、娄烦县新会村(静乐剪纸市级传承人辛翠萍家)、娄烦县官庄村村委会、娄烦县电商服务中心。

山西省娄烦县官庄村 合影

文化和旅游部派驻娄烦县官庄村第一书记孙占伟

文化和旅游部派驻娄烦县官庄村第一书记孙占伟表示,娄烦县官庄村2017年已经实现全村脱贫,2019年娄烦县实现全县脱贫。

与灌木公司合作的木版年画作品

当地主要依靠剪纸、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和手工拉花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带动村民增收。

娄烦县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郝海茹

娄烦县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郝海茹表示,娄烦县电商服务中心启用政府扶持、企业运作模式。通过培训县内手工艺人进行网上电商直播平台(抖音、快手等)传播与销售手工艺品和农产品,助力“非遗+扶贫”。

静乐县让非遗剪纸进校园,利民小学的学生们学习剪纸十分有热情,剪纸作品精巧可爱。

学生剪纸作品

利民小学剪纸老师、静乐剪纸市级传承人辛翠萍

利民小学剪纸老师、静乐剪纸市级传承人辛翠萍表示,近期的作品是灌木公司提出的创意设计想法,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剪纸创作,在工作站帮扶下,以在网上售卖的形式盈利。

山西省静乐县汾源剪纸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怀应

山西省静乐县汾源剪纸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怀应认为,商品有需求、供应量大,是能形成市场的特点。脱贫的局限性在于从业人员必须喜欢这个,懂得剪纸,才能形成产业。提到近期的剪纸创作,李怀应表示,近期想要依山西省12个景点创作十二生肖系列作品。


非遗扶贫,你我同行。通过此次采风可以看到地方政府部门依托当地非遗项目及传统工艺,积极推进当地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设及成立,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帮助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学习传统工艺。一些传统工艺企业、作坊、合作社及非遗传承人创办的公司等也主动招收当地贫困劳动力就业,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增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未来,各地将进一步扩大带动辐射面,促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实施。


文 | 周培 郑真鑫 王红霞

图 | 柳杰 胡顺磊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