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在自然地理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是展现中华文化丰富性、多样性的宝库。秦岭沿线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传统民俗、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等多个类别,具体如木雕、社火、陕南民歌、皮影戏、西安鼓乐等都是较为知名的非遗项目,这些非遗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传承发展价值。当前,如何通过优质的语言服务构建跨文化沟通桥梁、推动这些非遗走向世界,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语言服务在非遗国际传播中的价值
数字化环境下,语言服务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文化解码与价值共鸣的媒介。非遗传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文化传译与意义重构。在跨文化交流中,非遗需要借助语言翻译来呈现其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以此实现非遗在非汉语语境下的重构,如此才能让其他国家的民众准确理解我国非遗的深厚内涵和独特审美价值。在此过程中,非遗的符号体系(比如陕南民歌的婉转旋律、社火表演的象征性动作)需要通过精准的语言翻译实现跨文化阐释,避免出现因语言转化不到位而产生文化误解。其次是情感联结与认同塑造。语言服务可通过叙事策略(比如故事化、场景化)增强受众的精神与情感共鸣,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以非遗为纽带,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联结和价值认同,从而为深入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世界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最后是技术赋能与场景拓展。数字技术(比如人工智能翻译技术、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有助于突破时空限制,让非遗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体验拓展,拓宽受众参与非遗体验和创新创作的空间与渠道,赋予受众新鲜的审美体验,为受众带来有启发性的创新思维。比如,渭南华县皮影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传统皮影戏的演绎形式,让海外观众能够跨越时空沉浸式感受中国传统皮影戏的魅力,进一步丰富了跨文化交流形式。
以优质语言服务推动非遗国际传播的路径策略
构建标准化语言服务体系。语言服务支持对非遗的对外译介意义重大,构建标准化语言服务体系是夯实非遗国际传播基础的必要前提,尤其在非遗理论研究成果愈发丰硕的背景下,海量优秀文化资源亟待进行多语外译。具体到实践层面,一是要致力于推动非遗译介的术语库和语料库建设。针对非遗的各大门类,在整合现有非遗资料数据并形成标准化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建立包括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罗斯语、德语、日语、朝鲜语等多语种术语数据库,让每一项非遗有专门的术语目录对应。比如,针对“社火”中的“舞龙”“变脸”等元素制定权威外译标准,对照语种充实其语料库。二是要强化翻译规范与质量评估。比如,可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制定《非遗外译指南》并推而广之,通过整治学界和文化出版机构中的非遗外译乱象,逐渐确立“指南”在非遗译介实践中的权威性。“指南”要明确文化专有项(比如方言、谚语、地方性文化现象等)的翻译处理规则,针对不同语种解决非遗翻译难题。同时,要强化文化语言译本的质量评估,根据审定的评估质量确定其用途和文化传播等级,让更多优秀的非遗译本走向世界。
深化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数字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译介中大有可为。一方面,要构建智能语言服务平台。通过搭建“非遗数字云”,集成人工智能翻译、语音导览、图文转化、跨文化问答、趣味语言互动等多种功能,根据非遗在海外的传播现状,有针对性地增设相应的语言服务模块,提升语言服务平台解决理论研究和跨文化交流实际难题的能力,促进智能语言服务程序的应用转化。比如,可以针对近年来秦岭地区海外游客增多的现状,通过开发多语种非遗导览APP,让海外游客可迅速借助语音交互功能获取陕南民歌的历史背景知识和艺术特色,节省用户花在信息检索和语言翻译上的时间成本,实现无障碍跨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多模态内容生产,通过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5G、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丰富非遗内容传播、传承渠道,通过打造多元化的非遗文创精品,构建“文旅+科技”的新兴产业生态,让秦岭地区的非遗成为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坚实支撑。
创新“语言+产业”协同模式。其一,要借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优势,积极推动秦岭地区的非遗“出海”。通过借鉴“秦岭工坊”经验,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设“中文+非遗技艺”课程,组织职业教育师生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访学交流,进一步拓宽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非遗相关产业和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空间,达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双驱联动、互促互进的效果。比如,可以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职业院校合作,将秦岭地区的一些非遗技艺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同步输出文化术语和工艺标准,为秦岭地区非遗相关产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其二,要多措并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当地文旅产业要在官方支持下设计多语种非遗旅游路线,比如“秦岭非遗生态之旅”等,在相关旅游路线沿途可以配套多语言标识、智能导览解说系统,通过推出“智能翻译设备+向导式人工翻译”的旅游语言服务套餐,为游客深度游览当地非遗景点、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提供保障,让游客体验到个性化、精准化、优体验、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从而增强对秦岭地区非遗的认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接力者。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2025年度校级科研项目“旅游语言服务视角下秦岭非遗国际传播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践路径”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5B04)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