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塞剪纸的年轻人

时间:2021-09-08 作者: 吴怡来源: 中国手艺网

      编者按:

      为展现各城市的非遗魅力,以艺兴城,以城弘艺,日前,中国手艺网开启了“文旅中国·百城百艺”专题推介征集活动。

      本文作者从2018年开始,踏上了一条寻找民间艺术之旅。行程跨越河南、山西、陕西的许多县城和村庄,涉及剪纸、刺绣、泥塑、面塑、皮影等多个非遗项目。作者在寻访手艺人,记录民艺之美的同时,也重温了中国人特有的乡土记忆,完成了一次自我追溯。

      过去,剪纸是农村生活重要的媒介。衣服鞋帽的刺绣底样,年节的窗花,结婚用的喜花等,都是由剪纸呈现的。在安塞,剪纸更是操持家庭生活的女人们必备的一项技能。人们常以剪纸的好坏来判断一个女子是否聪慧能干,甚至以此作为相亲时的重要考量,认为擅长剪花的女人,婚后也会是把过日子的好手。安塞民歌《迎亲歌》里有句歌词,“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随意剪)的”,就是对这种现象的表述。我们前面介绍的几位中老年剪纸艺人,个个都是从小就能“冒剪石榴牡丹”的巧女子。

      时间进入21世纪,剪纸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剪纸技艺也不再作为必修技能在母女之间传承,会剪纸的人少了,剪纸好的人更少。如何创造新的传承模式,培养新一代剪纸艺术家,是每个剪纸代表地区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就我们一路所见,安塞剪纸的传承人数、发展连续性和剪纸水平都是相对较好的。其中,既有当地文化底蕴深厚和地域特色强烈的内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积极影响。

      且试着从两个青年剪纸艺术家的故事来加以理解。

1.png

安塞剪纸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海莉

      出生于1983年的陈海莉,是安塞剪纸青年作者中的佼佼者。八十年代,剪纸在农村依然随处可见。有心的小姑娘耳濡目染中跟着外婆学会了画鞋样,绞窗花。那时,安塞剪纸这朵山花刚刚被艺术工作者们发现,并在他们的推动下逐渐为外界所知。随着曹殿祥、白凤兰、高金爱、白凤莲等一批剪纸大师的出名,安塞剪纸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县文化馆领着民间艺术家制作了一批创外汇的旅游商品。18岁的陈海莉因为剪功扎实,便进入文化馆复制大师作品,前后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

      期间,她参加了县文化馆的剪纸、农民画培训班,培训班是1979年由前馆长、著名剪纸文化研究学者陈山桥创办的,此后便作为安塞文化馆的主打活动,每年一届地办着。那会儿,陈山桥讲民俗文化、造型理论,高金爱、李秀芳等老一辈艺术家手把手地指导,第二年陈海莉就能独立创作了。

3.png

左:说书 中:送饭 右:抓粪(用牛羊粪施肥)

      2005年,她的作品《回娘家》获得了全国三等奖,这是她之后众多奖项的开始。陈海莉说,早先文化馆为了鼓励她们参赛,每每获知比赛消息,就组织大家创作,帮忙邮寄作品,获奖后再把奖金给作者,县文联对于在国家级、省市级比赛中获奖的作者还有配套奖励。那时,她每年光县里的奖金都能拿到5000元。

      人们参赛的积极性和创作的热情就这样被调动起来。这种氛围一直持续到如今,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国家政策下,大小赛事更多了,几乎每个创作者手中都攒了一摞获奖证书。

      安塞剪纸的市场化水平很高,许多人都成立了自己的剪纸、绘画工作室,对外销售作品,接受订制,还有精装的剪纸册和包装礼盒。陈海莉的工作室就配置了一台装裱机,用来把剪纸装裱成挂轴。

      也许是早年跟随老一辈人学剪纸的缘由,年纪轻轻的陈海莉,剪纸技法却很娴熟老到,她的剪纸线条粗犷,造型夸张,较好地继承了安塞剪纸的风格。但继承好传统只是第一步,她还想努力钻研出自己的特色。

4.png

《放羊》

      文化馆的培训班,陈海莉依然每年都参加,它成了安塞民间艺人们一年一度的集体进修时间,老中青一起交流、切磋技艺。陈山桥的剪纸文化理论课,每次都能带来新的收获,针对每个人的辅导也总是因材施教。作为安塞民间美术的领路人,他参与过老一辈人的荣耀,又陪伴了新人们的成长。没人比他更了解她们。

5.png

陈山桥(中)和安塞民间艺术家合影

      十几二十天的课程,只是一次短期集训,平日里,陈海莉也常常收到陈老师的信息,询问她最近有没有新作品,创作中是否遇到问题。

      陈山桥对安塞民间美术的热忱和培养人才的用心,每个人都能感受到。

      今年刚刚34岁的杜焕,也是安塞剪纸优秀的年轻创作者之一。从2006年开始参加剪纸培训班至今。提到陈山桥,她会亲昵地加上一句“我的老师”。在她眼中,陈老师是慈祥的,也是严格的,他鼓励她们大胆创作,找到自己的风格,又总提醒她们“千万不敢把传统和民间的东西给丢了”。

6.png

杜焕在表演脱稿剪纸

      通过陈老师的课,杜焕对安塞剪纸背后的民俗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她把从课堂上和书本中学到的传统花草和吉祥纹样,有意识地用到了自己的剪纸创作之中。龙凤呈祥、凤戏牡丹、蛇盘兔、鱼戏莲等丰富的民俗符号为她的作品增添了许多韵味,装饰性更强,也更深刻、耐看。

      从纸张到创意,她不断寻求着创作上的突破,努力在变化中寻找自己的剪纸语言。

      2003年起,安塞政府将腰鼓、剪纸、农民画和安塞民谣写入了当地中小学的文体课程表中。民间艺人们有的走进了课堂教学,有的办起了校外培训班。

      杜焕也开设了非遗体验课,带孩子们参观安塞民俗博物馆,教孩子们剪纸、画农民画、做布艺,种下一颗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为了能在课堂上讲好安塞剪纸的民俗寓意,陈海莉不断补充着文化知识。随着对安塞剪纸的进一步理解,她对剪纸教学也有了新的思考,她要培养一批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熟悉民间剪纸符号,能随意脱稿剪纸的后备。     

      未来,这些孩子中,还会有人接替她们成为安塞新一代年轻的剪纸人。

      在这个到处装饰着剪纸、农民画的陕北小城,民间美术蓬勃生长着,在传统和当代之间努力寻找着平衡。

      而一个深谙民间剪纸内涵的领路人,一批文化自觉、有艺术追求的传承人,一个与传承人互动良好的政府机构以及文化氛围浓厚的社会环境,是安塞剪纸得以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


      文字:特约撰稿 吴怡

      图片:吴怡 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知乐

      审校:沐白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