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贵州《簪汪传》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时间:2021-07-20 来源: 网易新闻

      日前,国务院网站上发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贵州省清镇市四印苗古歌《簪汪传》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从2010年开始挖掘、翻译、整理,到渐渐被更多的人知晓,最后到申遗成功,苗族古歌《簪汪传》走过了11年的艰辛的历程。


      非遗挖掘

      2010年初夏,我省著名文化学者余未人老师到清镇市麦格乡龙窝村猫寨,意外发现《簪汪传》这一处民间文学的富矿。2011年冬季,邀请来贵州进行非遗培训的著名民间文学专家刘锡诚先生前来考察,随后刘锡诚先生在《文艺报》撰文《走马苗寨》对这一项目给予了热情肯定。然而,由于唱诵《簪汪传》采用的是四印苗土语,还夹有不少的古苗语,唱诵《簪汪传》的四印苗歌师们汉语表述能力有限,且很难找到精通四印苗土语的专门人才,《簪汪传》的翻译工作一时陷入了僵局。




      翻译整理

      后来,由清镇市和亦有四印苗聚居的修文县皮家寨选派几位四印苗村民,去紫云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学习西部苗语的拼音、记音,但去学习的人员学会了拼音记音,却很难用汉文书写,不会翻译,最后没能成功。直到2016年,贵州大学的张晓教授推荐云南的译审杨照飞老师,杨照飞老师欣然领命,从昆明来清镇,日以继夜学习四印苗语言,学会后将清镇市非遗中心拍摄的音像资料带回去翻译。为了补充唱诵记录,杨照飞老师又多次前来龙滩、大谷佐等地做田野调研,还把四印苗的歌师请到昆明去。历时两年多,杨照飞老师将唱诵记录翻译出来,又经过余未人老师等人的整理,几经修订和补充,终于在2019年出版了苗汉文对照的《簪汪传》内部版一书。



      发展历程

      2013年11月,贵阳市人民政府以《四印苗古歌》为名这一项目公布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以《簪汪古歌》为名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8月将《簪汪传》向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申报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将《簪汪传》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进行公示。


《簪汪传》

      《簪汪传》是四印苗代代口耳相传,唱诵英雄先祖簪汪征战迁徙的史诗。由“无绕”(歌师)、“宝冒”(掌坛师)用西部苗语四印苗支系土语在祭鼓节完整唱诵。讲述生长在天朝的簪汪,自幼在父亲蝾瑟蟒身边修炼获得法力,长大后,蝾瑟蟒送他下凡历练。簪汪率众开疆拓土并与妹妹成婚,养育九男五女。之后簪汪获得了最珍贵的宝物龙心,在省聊正式称王建京城,长子汪代,也担当重任。簪汪原本与世无争,却屡遭黄龙、红龙率部侵犯。为夺回地盘,簪汪与他们大战三次夺回领地后,便不再恋战,归隐田园做凡人。此后簪汪之女受骗,痛失宝物龙心。黄龙又对汪代发起战争,簪汪只得率九子及其部众撤离“京城”省聊,艰难迁徙,最后到贵州清镇、修文等地落脚。《簪汪传》是四印苗关于民族本源的史诗,也是研究四印苗的民族史、迁徙史、战争史的重要资料。


      目前,清镇市非遗中心现已完成对《簪汪传》传承人谱系调查,建立传承人档案,对项目进行数字化记录和抢救性挖掘整理。下一步将采取文旅融合的形式,推广《簪汪传》的传承传播。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