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制扇 择善而行

时间:2020-04-13 作者: 郜磊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漫山遍野的毛竹,等待加工成为财富。

安徽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是广德市疫情之后最早复工复产的企业。董事长王明德表示,作为一家明星企业,要响应政府号召,在搞好防疫的同时,按时完成出口订单。

王家制扇历史悠久,在其祖籍浙江黄岩县志中记载,150年前就有王家在县城小南门经营纸扇,如今已经有6代传承。如今,王明德是安徽省级非遗传承人,儿子王宏斌、孙女王亚凌等也是传承人。

精品扇子是艺术品,也是热销商品。

扇骨长达两米的扇王

折扇与择善谐音,王明德一家的追求就是在制扇中达到至善。在记者看来,这种善的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善纸扇工艺,精益求精,直至完美;另一种更大的善则是做大企业,促进当地农民工就业,引领乡村振兴。

4月2日,记者来到安徽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德指着整洁的厂区说,这里原来是个闲置的校园,土墙瓦房,十分破旧。1988年我创办公司,地方上拨付给公司支持创业,如今我们已经发展成为省政府命名的非遗保护单位并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命名的全国驰名商标。

王明德早年在江浙一带打工,虽然靠着手艺和勤劳足以养家糊口,但是他不满足,立志要将王家祖传的制扇工艺发扬光大。经过几十年艰苦创业,由自产自销的小作坊,发展为年产值5900万元、拥有自营出口权的外贸龙头企业。

企业年产折扇380万把,其中有大批量的普通扇子,也有精工制作的工艺品扇子。王家祖孙三代一直探索把如何扇子做得更精、更美。一把小小折扇,有上百道工序。就扇面而言,除了传统的绢和宣纸扇面外,还有竹篾扇面,剪纸扇面等。就扇骨而言,除了普通竹子扇骨,还有木制扇骨、骨制扇骨,还有徽州菠萝漆工艺扇骨等。2013年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的就有46项。产品浓郁的中国传统风味和精致手工,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和台湾等地区深受欢迎。

高峰乡的村民在进行初加工

朱师傅在检验产品

明德折扇声名远播,精品扇子可卖到两三万元一把。王家仅仅凭着做精品扇子就足以过上富裕生活,但是他们并没有小富即安,放弃生产劳心费力的普通折扇,因为大批量产折扇对当地发展经济有贡献,是增加农民工就业机会的必须,也是消化乡村漫山遍野毛竹原料的必须。

记者来到东亭乡高峰村,当地盛产毛竹,建厂为明德折扇做粗加工,安排了26个农民工就业。厂长黄匡来扳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两笔帐:村里的毛竹卖给厂子,不出村口每年收入五六万元;而在厂子里打工的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五六万元。本世纪初,高峰村成为当地最早的电话村和摩托村,村民早就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来水朝下的小康生活。安徽竹木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像这样设在农村的分厂有8家,吸收了200多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并收购毛竹而增加当地收入。

在公司总部,记者看到工人多数为中年妇女,她们原是农村的能工巧匠,在厂里工作了多年,已经变身为非遗传人、技术骨干,与企业共存共荣。如检验工朱师傅,17岁就到这里做折扇,干了20多年,眼明手快,如今年收入6万多元。还有52岁的桂芙蓉师傅,在厂子里一干就是20多年。王明德介绍说,厂部的常用工稳定有90多人,更多的用工分散在乡村里,一面务工,如钉个钉子,削磨扇骨等;一面干农活,看孩子,兼顾家庭。

工人们在印刷扇面

由于企业和农户利益相关,情意相连,员工对企业忠诚度很高。新冠肺炎防疫形势好转,企业复工,员工召之即来,几天就实现满员生产,原材料也源源不断送来。王家孙女王亚凌的新设计在日前的深圳文博会上获得金银二奖,只盼疫情早日结束,企业好开足马力生产,让农民手里打磨的折扇向世界传递中国的传统之美。

明德折扇在展览馆展示

郜磊/图)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