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中的乾州布玩具

时间:2022-01-05 作者: 手艺君来源: 中国手艺网

       编者按:

       为展现各城市的非遗魅力,以艺兴城,以城弘艺,日前,中国手艺网开启了“文旅中国·百城百艺”专题推介征集活动

      本文作者从2018年开始,踏上了一条寻找民间艺术之旅。行程跨越河南、山西、陕西的许多县城和村庄,涉及剪纸、刺绣、泥塑、面塑、皮影等多个非遗项目。作者在寻访手艺人,记录民艺之美的同时,也重温了中国人特有的乡土记忆,完成了一次自我追溯。


       外婆有一个草编的针线笸箩,里面装着她编织缝补的所有工具,铁质大剪刀,粗细不同的钢针,骨头做的纺锤,补袜子用的木楦子,几副鞋样子······

      印象里,她不是在地里和厨房忙活,就是坐在笸箩前穿针引线,缝缝补补。她给我们做过多少鞋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她用自己种的棉花给我做的小棉袄,袖口和衣襟被一再加长,穿了好些年。

      我还穿过妈妈织的蝴蝶小鹿纹红毛衣,纳的搭袢格子布鞋,这些由最亲的人带着爱做出的衣物,最是温暖熨帖,长大后我才懂得。

       在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关中的妇女们也和我的母亲外婆一样,用双手缝制着家人的衣服鞋帽,灵巧的她们,还为生婚嫁娶和岁时节令,创作出了各种精巧的立体半立体的布制品。

1.jpg2.jpg3.jpg

咸阳群艺馆馆藏乾县布艺作品

      恋爱时,姑娘会给心上人做定情荷包,结婚时,新娘子要送枕套、鞋垫、门帘给新郎,还要准备一些针扎、耳套和烟袋分送给男方亲友表达心意,展示自己的好手艺。孩子满月和周岁时,外婆和姨姨会送来亲手做的枕头鞋帽、围涎和布玩具。端午节,更有许多为儿童制作的五毒背心、香包和耍货。

图片

戏曲人物门帘

4.png

布老虎玩具

图片

上:耳套  下:绣花肚兜

图片

青蛙耳枕

      这些布制品既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实用之物,也是承载人们精神需求和民俗文化的载体。因为为心爱的人所做,都极尽装饰、美化之能事。

       有多少种祝福和心意,就有多少种造型和纹样。

       做一只威猛的老虎或狮子蹲坐在帽檐、鞋上、枕边,时刻守护着幼小脆弱的婴孩。

       把“鱼戏莲”“鸳鸯戏水”“石榴赛牡丹”绣在恋人的荷包上,那是甜蜜美满的爱情模样。

       多子的鱼、蛙、石榴做成枕头,或许能让“多子多福”的念想美梦成真。

       装饰着蝙蝠、佛手、寿桃的老人用品,是对长辈福寿安康的声声祝祷;

       包裹住儿童的“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或蜘蛛)肚兜,发挥着以毒攻毒、避邪镇恶的护身功能。

       “凤戏牡丹”的吉祥,“喜鹊登梅”的喜庆,“狮子滚绣球”的好运,美好图案装点的生活,也会是美好的吧。

5.png

图片

布老虎玩具

图片

左:五毒蛙 右:刺绣花卉肚兜

6.png            大小黑猪

图片

刺绣娃娃

7.jpg

从左往右分别为:鱼、十二生肖、蝴蝶挂串

      它们或源自远古的图腾崇拜和古老阴阳哲学观念,或源于生活经验,或由谐音转化而来,无一例外都是人们趋吉避凶的精神产物。

      前文这些图片是我们在咸阳群众艺术中心的展厅里看到的省级非遗项目乾州布玩具,也叫乾县布艺。

      丰富的种类,成熟的造型,艳而不俗的配色,显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地方特色。

      但当我们前往资料中提及的代表性地区陵前村和柳池村时,看到的只有依托着乾陵景区,在固定或流动的摊位以及村民家中售卖的一些生肖串、虎头包、布老虎、小毛驴和老虎枕头等旅游工艺品。

8.png

布艺小毛驴

图片

虎头包

图片

小布老虎

9.png

十二生肖串(散开)

      以中老年妇女为主的制作群体重复制作着这些造型单一、做工简单的商品。而且质量参差不齐,一般老人做得精细,年轻些的反而做得粗糙。其实也不难理解,老人为子女和孙辈做了大半辈子东西,基本功扎实不说,做起来也更用心些。

图片

陵前村的大娘在展示她的布艺作品

图片

村民家做的小毛驴

      当姥姥为满月的小外孙买来时新的衣帽,人们用昂贵的商品述说爱情,新娘不再靠手艺表达心意,乾县布艺和它所依托的民俗文化一同衰落下来,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应时向旅游商品转化,可能也是民间布艺在夹缝中找到的一条生路。

      只是少了为心爱的人做东西时那种不计工本的深厚情感支撑,在旅游商品市场的初级阶段,难免会出现简单化、粗糙化、同质化等问题。

      但如果不进行市场转化又会怎样呢?

      兴平市文化馆内也有少量从民间收集来的很不错的老绣品,但布艺和刺绣却没有挤进市级非遗项目。

图片

图片

图片

兴平文化馆馆藏部分刺绣作品

      我们拜访了文化馆推荐的高春放老人,她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家里还有两双早前做下的非常漂亮的棉鞋和两个布老虎,几个有点现代化的拼布垫。她说眼睛看不清,不再做了,这点绣品很可能就是她最后的作品。

10.png

高春放大娘在展示她的布艺作品

图片

大娘做的“兔姥姥”棉鞋

图片

大娘做的“猪姥姥”棉鞋

      改变亦或消亡,是民间布艺陷入的两难境地。

      我后来才在网上看到了柳池村办的手工艺合作社,资料说他们组织当地村民开发了五毒背心、帽子、被子、壁挂、粗布旗袍等50多种布艺产品,正向着“制作流程规范化,品种多样化,用料精致化”努力。既然市场化不可避免,把手工艺商品打磨好也是很可取的方向。

       只是有些产品和我后来在宝鸡千阳看到的并无二致。互相交流学习可以,还是希望各合作社都能扎根自身传统,深挖本地工艺特色,开发出具有强烈地域风格的好作品。

       如果还能用市场化带来的收益,反哺抢救一些不好转化、濒临消亡的布艺作品就更好了。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