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喀左紫砂:一壶通古意 千秋有同心

时间:2024-05-10 作者: 葛鑫来源: 中国文化报

▲ 在喀左北陶紫砂的制作工坊内,工匠正在细细打磨一把即将完工的紫砂壶。

      我国紫砂壶领域有这样一句话:“南有宜兴,北有喀左。”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古称利州,是山海关外的历史古郡,因其紫砂矿藏储量丰富,被称为一处由泥土与火焰交织成的宝藏之地。

      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喀左先民就掌握了用紫红色土烧制陶器的技艺。东山嘴古人类遗址出土的裸体孕妇陶塑像,被考古学家誉为“红山女神”“东方维纳斯”。自宋代以来,这里就是一个家家制坯、户户捣泥的陶艺世界。

      喀左县的紫砂资源储量在10亿吨以上,23个乡镇、街、区中,16个乡镇拥有紫砂矿。这里的紫砂土矿系产于二叠系细砾岩之间,为紫色或绛紫色粉砂质页岩及其风化物,品质优良,是烧制紫砂工艺品的上等原料。

      自1935年至今,喀左县的现代制陶业已经走过89年发展历程。喀左县凭借丰富的矿产资源、悠久的制陶历史、独特的系列产品,受到广泛关注。2013年,喀左县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北方紫陶之都”荣誉称号;2019年,喀左紫砂壶被列入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2023年,喀左紫砂制作技艺成为17个辽宁省非遗工坊中的一员。这些来自行业和社会的认可,为喀左紫砂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一壶通古意,千秋有同心。如今,位于喀左县南邵镇南窑村的古窑遗址,见证着紫砂陶艺代代相传、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的历史。走进街巷可以发现,制作紫砂壶仍是这座小城的亮眼名片,紫砂产业从古至今,都是这一户户平常百姓人家的谋生手段。

      一块上好的泥料从风化、碾压、筛选,经历漫长时间的发酵后,再用72道复杂工序捶打、塑形,才可淬火烧制成一把颇具文化底蕴的精致美壶。“人养壶三年,壶养人一生。壶的确是用来泡茶的工具,在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它不仅仅是器物,更是人生的写照。”家乡的山水,赋予喀左紫砂技艺非遗传承人、北陶紫砂艺术总监艾雅芝的血脉情怀,也是她创作紫砂壶的灵感来源。她流连山水、寄情山水,把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化为艺术巧思,融进紫砂作品之中,赞美家乡、推介家乡始终是她的创作主题。

      喀左紫砂壶通过非遗传承人和艺术家的传承发展,逐渐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三大文化IP:一是以“花鸟源头”为代表的系列作品,体现朝阳喀左“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的美誉;二是以“玉猪龙”为代表,彰显红山文化历史意义的系列作品;三是以“草原风”为代表的蒙古族文化系列产品。这些精巧的艺术作品为喀左紫砂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

      “传承和发展紫砂技艺,最重要的就是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为了擦亮喀左紫砂这张名片,把家乡的紫砂文化发扬光大,朝阳北陶实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喀左县东蒙博物馆馆长乌春雷走遍了全国的陶瓷市场调研,了解紫砂相关知识,成立喀左紫砂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中心,免费培养了1000多名紫砂产业人才,带动了一批家乡人通过发展紫砂产业共同致富。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立足喀左紫砂产业发展实际,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推动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喀左紫砂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各相关部门和紫砂企业立足创新发展新模式、深度挖掘紫砂文化、合理利用资源禀赋、多角度宣传喀左紫砂品牌,带动喀左地域特色文化更具支撑、更可参与、更能体验、更加生动。

      一方紫砂土,涵养一方紫砂人。日益辉煌的喀左紫砂从远古走来,从无形到有形,从无声到有声。如今,走在喀左各个小镇的街头,依然能听见紫砂作坊里噼噼啪啪打泥片的声音。喀左百姓因地取材、围拢成器、冶炼成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让紫砂艺术得以生生不息。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