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芹:以“劲竹精神”编织美好生活

时间:2020-01-09 作者: 程晓刚来源: 中国文化报

行在贵州赤水向外延伸的山间公路上,两旁的竹林遮天蔽日,这不是文人雅客为应景而圈养的病竹,而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劲竹。风过林间,竹涛阵阵。

    赤水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依靠丰富的竹资源,形成了竹编、竹雕、竹建材、全竹造纸等产业链。在这里,全国人大代表、赤水竹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用巧手编织出精致实用的产品,成为带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代表之一。

    回归生活才更有活力

    由杨昌芹筹建的赤水竹编非遗体验中心坐落在赤水市西南的一座山村里,毗邻大同古镇和四洞沟景区。身着苗族传统服装的杨昌芹一边用细如龙须的竹条编织茶具护套,一边跟记者慢声细语地介绍:“这里竹子的竹节最长达1.4米,色泽光亮,竹叶又薄如蝉翼,整棵竹子都是竹编绝佳的原材料。赤水竹编既可以制作以山水、景观为主的平面竹编,又可以制作器具护罩、篮筐等立体竹编……”

    2007年,杨昌芹开始跟随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学习竹编艺术。“在师父陈文兰身上,我看到了她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辈子只为一件事付出的那种执着。当我放弃有五险一金的稳定工作时,我就已经决定把赤水竹编当成一辈子的事业。到今天,已经有12年了。”

    随着技艺的逐渐纯熟,杨昌芹探索将赤水竹编应用于生活用品中,将竹编与茶具、酒器、花瓶等实用器具结合,发展出许多新产品。在杨昌芹看来,创新是对非遗最好的发展和传承。“手艺来自传统,之所以能世代流传,就是因为它一直在生活中。”谈话间,杨昌芹手中的茶具护套已经编织成型,光泽的竹丝纹理闪着光。

    牵起手来会愈加美好

    2012年,为了号召乡亲们合力发展赤水竹编,杨昌芹成立了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这也成为她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起点。

    在杨昌芹事业刚刚起步时,面对这位脸上还带着稚气的“90后”女孩,客户难免会对她的能力产生怀疑。一次展销会上,一位重要客户走遍了所有摊位,最后被杨昌芹既精细又有新意的竹编样品吸引,但担心她年纪太小做事不可靠,便说:“我这批订单非常重要,要是做不好,你要承担严重后果。”杨昌芹不卑不亢:“你若信不过我,我就不接你的订单!”客户最终还是下了订单,临走时念叨:“还没人敢这么跟我说话,这个小姑娘怎么这么犟……”

    这批订单数量大、时间紧,杨昌芹和员工日夜赶工,在质量上丝毫不敢放松,最后在交货前一小时才终于完工。这次令她疲惫不堪的订单,让她和那位客户成为了朋友。如今,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已达300万元,为大批当地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

    乡村振兴少不了文化振兴

    对杨昌芹来说,赤水的劲竹是竹编的原材料,也代表着一种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精神。

    公司发展起来了,但她并没有停下脚步。近年来,经常有客户要求将赤水竹编与瓷器结合,制作成别致的竹瓷混合器具,这正是杨昌芹所瞄准的市场。她认为,非遗领域需要深耕、具备发展潜力的市场,这不仅能倒逼非遗的创新性发展,还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她的公司里,如今60%的订单都是定制业务。

    杨昌芹希望通过公司事业的发展,将“劲竹精神”传递给乡亲。她将80%的销售所得分给工人,自己只留下20%用于公司的发展。“只有引领我们的留守妇女踏实做事,尝到劳动致富的甜头,才能让她们对生活更有盼头,形成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

    “为一个地区注入灵魂的是文化,这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核心。通过振兴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才能有效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杨昌芹郑重地说,“希望我们赤水的乡村,不仅将竹文化发展下去,更将劲竹精神作为振兴的动力。”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