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新”之路,让年画“活”起来

时间:2020-01-09 作者: 手艺君来源: 中国手艺网

一抹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彩,一对威武的门神,这基本上的人们印象中的年画形象。年画从千百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走来,每一幅精美的年画背后都饱含历史文化、民俗风貌与匠心技艺,乃至于使用的纸张、颜料制作技艺都无一不显示着匠人智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众审美的变化,对年画的应用载体、场景均提出了新的需求。11月23日,2020年画“新创作”“新传播”“新应用”论坛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年画项目保护单位代表、传承人代表、专家代表、媒体企业代表及主承办负责人等共160余人出席了论坛,从不同角度出发,共同探讨年画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手艺君悉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份课堂笔记,重点都划好了哦,一起来看~

新创作论坛

“新创作”论坛通过多元创作群体的分享展示、专家现场评议互动等环节,共赏、共评、共谈年画“新创作”。

新创作分享

王海玲 天津杨柳青画社副总编


我们对杨柳青年画进行一些创新与尝试,通过近几月的实践,进一步认识到文化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要有递进关系,先讲好中国故事,后形成产业化,扩大自己的品牌。



怀念 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文化馆管理部副部长


在传承保护发展方面进行相关的工作和探索,要让年画更有普及性,从民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木版年画也能让外国人看懂。



杨志滨 杨家埠木版年画社副社长、杨家埠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当代杨家埠新年画传承性创新,必须要有自己的传承思想和创作理念。使年画创作更具有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创作出既有传统吉祥又有当代审美的新年画作品。这是杨家埠年画在新的社会背景及环境影响下的一种自然变化,是新一代年画传承人对杨家埠年画的传承。


马习钦 武强年画博物馆副馆长、武强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让年画走进千家万户应该具备一些条件:第一要好看,要有内涵、有故事;第二是要有实用功能,跟得上社会发展,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赵国琦 临汾市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馆长、平阳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理解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实现现代生活整合,产业结合,跨界融合。文化是生活的品味,创新是传承的呈现,这样才能让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发展、生生不息。


章昉 绵竹年画博物馆创作部主任

创新是方法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去弘扬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只有融入新时代的审美和话题,年画才能够鲜活起来,让年画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文化生活。


赵郁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

年画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美好愿景,不同时期的年画是不同时期的社会记录,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写照。在新时代,年画需要寻找新的形式载体才能够涅磐重生。


专家评议互动

陈宏 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

年画是一个宝藏,它是民俗文化的载体,从里面可以挖出很多宝贵的财富。


刘莹 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传承人还是要把家底给摸清,了解自己自身年画产地的特色,把好的传统内容、最具特色的东西传承下去。


邰高娣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只有在品牌之下才会分工明确。传承人把年画做好,然后跟设计师做很好的结合,把品牌树立起来,进一步实现年画创新。


刘燕 中国农民画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教授

现在的发展趋势是创作主体多样化,创作方法多元化,承担单位多元化,传播途径也更加多样化。


王坤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副主任

学界应该为年画的发展做学术支撑,让每个年画产地看到它在历史上的技艺最高峰,帮助年画传承人提升艺术素养。


赖冰梅 山东艺术学院年画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年画作为资源来进行创作,是一个借鉴移植和创新的问题,首先应该以需求为前提,进行跨学科的联合,需要创作者、设计者、企业、市场等一起来行动。


李振宇 四川大学非遗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创新给我们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语境,但创新的背后需要重视对传统的梳理,研究者和传承人都需要沉下心来,思考如何真真实实把传承落实下去。


赵罡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

一定要分清楚传承、传播、弘扬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传承要深入本质。


王晓戈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不管将来文创如何发展,传承人作为核心资源,掌握着传统工艺及材料,其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吴军 山东艺术学院年画雕版博物馆馆长、副教授

利用好文化基因,换一种形式走进当代人的生活,这是需要经常思考的事情。


侯波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

我们把非遗当成学术资源,把它做好做透,这是最基础的工作。然后讲文化生产方式创新的问题,它们两者之间是一个互为因果的逻辑递进关系。


孙建君 年画研究中心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设计师对传统工艺的创作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形式的借鉴,二是营养的吸收,三是文化基因的传承。而在在这个过程当中,其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必须是民族的。

新传播论坛

“新传播”论坛从传播角度入手,分享讨论年画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深入探讨年画在当代的传播形式。


赵艳艳 光明网经济编辑部产经编辑室副主编

新媒体打破了场地、空间、时间的限制,能够形成新的视角和场景,要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有两点建议:5G时代,可以探索AR、VR如何为以年画为代表的非遗技艺、非遗项目提供更好的传播方面的服务;一镜长图可以把图片和文字很好结合起来,可能会是一个传播方式的新方向。


方永磊 央广网文化主编

传播是整个价值链的开始,通过传播和资源整合的能力,更好延展年画的价值链。


朱林勇 中国日报网英文编辑

在做好国内传播的同时,要做好国际传播,精心策划,精美制作,精准传播与年画有关的新媒体产品,让全世界的受众更好地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中国的价值观念。


周宇宁 中国经济网会展中国频道主编


展览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要让传统文化站到它应该的站到的展台位置,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亮点送到高级殿堂上。



谢阮红 《旅游与摄影》杂志副主编

从媒体的平台角度出发,做年画内容的同时,需要多做一些深度策划的专题,挖掘年画的文化脉络,讲好年画的故事,为读者传播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和习俗的方方面面。


周军 资深媒体人、潍坊电视台运行部主任、《传承》制片人

多元化艺术形式渗透到大众文化的不同层面,每个人的文化消费不同,让更多人把传统的优秀内容继承下来,这个值得真正去做。


范素娟 大众网记者

要做到能够让大众所接受,大众所理解,引起情感共鸣,有了文化认同,才能让人们自觉参与到年画传承、非遗传承当中。


梁丽媛 中华五千年动画文化工程促进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委员

对于传统文化,年轻一代的传播更重要,他们对于大众产品的购买力更强,传播内容可以更偏重于青年、白领、大学生等人群,贴中用户习惯、审美标准。


何聪 南京青娱文化负责人

把小众产品往大众产品贴,把受众低的产品往受众广的产品贴,要把产品做得更年轻化。


毕锦华 杭州字节无穷科技有限公司(奇人匠心)负责人

用年轻人喜欢和接受的方式去讲述,有利于年画和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传播。


孙敏清 北京忆光年影视制片人

希望借助新媒体平台,能够把年画和非遗故事传播给更多的年轻人。


杨红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从大众传播实践,到新媒体传播实践,包括影视传播、会展传播、活动传播、进校园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传播实践,非遗传播已经慢慢地丰富起来,内容也更加广泛。

新应用

“新应用”论坛从产品、市场、品牌等方面入手,展现年画的“新表达”,扶持新题材及新作品的市场转化和销售渠道,为年画的持续传承与发展提供新动力。


张宝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

作为设计师,要增强传统文化走入现代生活的意识,从匠心转到设计。传统是记录过去,设计是预测未来,传统的审美理念必定要结合时代发展转化成一种新知识。


章莉莉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信息化社会,人工智能慢慢进入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往未来走方面,如果我们要更多地面向未来的话,需要去做一些前期的思考和探索,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易平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人们消费的重心向经济文化领域不断转变,探讨年画的新应用也许能找到年画应用的新路径。文化消费是年画应用的终端行为,但通过年画消费,消费者也会被传统文化所影响。


宋晓 青州农民画院院长

在探索艺术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在新时代下农民画的应用,让它更好服务于生活,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周颖 国金产品中心副总经理

年画是IP大联盟,通过文旅的衍生经济,把年画和其他非遗集约起来,让老百姓对年画有一个更新、更生动的理解。


张永涛 军涛文化总经理

“新年画·新生活”系列活动将提高了年画IP的社会知名度,促进年画衍生品的发展,提升文创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年画渗透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李淑锦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的民族艺术,要提高年轻人对年画的认知度、认同度,把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渗透到年轻一代的生活、思想、创作当中。

年画,仍旧是中国人血脉里的印记,那一抹中国味仍旧在以不断发展的形象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文化韵味。创作、传播、应用,年画在新场景的出现需要结合时代进行创新。“新创作”“新传播”“新应用”论坛为年画的持续传承发展提供新动力,让年画重新赋予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更好地展现年画新风貌。


注:“新创作”论坛图片摄影/ 关欣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