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论坛】非遗扶贫 一举两得

时间:2020-04-30 来源: 青海省水利厅

据《青海日报》报道,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素隆姑刺绣有限公司疫情期间停工不停产,疫情好转后分批复产,公司每天订单接连不断,开发出的防疫香囊、香包、口罩,以及土族盘绣特色服饰新产品,线上线下订单达2万多件,远销新加坡、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了热卖好商品。

  互助素隆姑工坊是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之一,连日来,青海省2家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6家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已全部复工复产,8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51户3064人,50岁的绣娘席金花靠着盘绣手艺去年收入4万多元,全家人摘掉了贫困帽。

  当非遗遇上扶贫,一边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一边是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的贫困,二者携手互促擦出了别样火花。近年来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下,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新道路,注入新活力,成为文化扶贫新亮点,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重新焕发生命力。非遗扶贫让贫困户变成手艺人,增加的不仅是贫困户的收入,还有荣誉感、成就感和文化自信,激发的不仅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还让他们多了一份传承非遗的身份感和使命动力,非遗扶贫在“扶志”“扶智”方面作用凸显。一边脱贫一边保护文化遗产,双重意义,一举两得,让人不禁为这种扶贫模式拍手叫好。

  青海独特而悠久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孕育了许多文化瑰宝,热贡艺术、湟中堆绣、银铜器及鎏金技艺等非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青绣”包涵青海土族盘绣、藏绣、撒拉族刺绣、蒙古族刺绣、河湟刺绣等民间刺绣,是青海重点打造的地方刺绣品牌。当下,如何进一步做好非遗扶贫工作,变“软实力”为“硬支撑”,还是要着眼于产品和销售这两大问题。一方面要注重非遗文化产品的内涵挖掘和研发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大传承人群研培和工作队伍培训,品质提升、种类增加自然会提升非遗文化产品的价值;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才能进一步扩大市场,要依靠互联网的力量搭乘电商快车,形成线上和线下共同发展的销售模式。

  酒香也怕巷子深。其实,老手艺在新时代并非“水土不服”,当下,喜爱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新个性”,独具特色的非遗产品在国外也很“吃香”。所以一定要找到目标受众,品牌意识和创新宣传手段是关键。依托网红经济和短视频经济,或是售卖产品,或是教授技艺,都是与潮流接轨来提升可见度和知名度的多种方式,同时让传统非遗回归现代生活。加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介“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培育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青海非遗衍生品商标、民族文化地理标识、民族文化区域品牌,也是提升美誉度和树立品牌形象的有益尝试。

  非遗扶贫,保护了民族文化的根脉,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又一枚“金钥匙”,让我们看到全面建设小康路上的又一处美丽风景。(秦睿)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