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遗产科技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0-04-15 来源: 国家文物局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为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那些代表着优秀中华文化精神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有鉴别地扬弃那些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糟粕。同时,在传承文化中我们还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把传统文化与我们当今的时代有机地结合起来,传承并不是原样照搬,而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弄懂之后,古为今用。而当今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数字化技术的实现,各种新媒体的发展,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传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运用新型科技传媒手段,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创新性发展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九层楼

敦煌研究院管辖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北石窟寺六处石窟,在新时代下,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面对承载千年历史文化的石窟群,如何深入研究其蕴含的价值,如何在科学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广泛的弘扬传播,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自西汉以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长期在敦煌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佛教传来后,莫高窟于公元366年开始营建,至今留下了700多个石窟,包括45000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这历经千年的敦煌艺术,使我们感受到历朝历代不同艺术风格的流变,不同思想文化的交融与互动,不同时代的艺术变革与创新。回顾敦煌文化一千多年的历程,就可以看出由于有着坚强的文化自信,在广泛接受外来文化时并没有被“胡化”,被“西化”,而是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更加宏大。我们没有固步自封,没有抱残守缺,而是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从而造就了敦煌文化多元丰富的特色,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自1944年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以来,在这70余年中敦煌石窟经历了不平凡的保护历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成立,结束了莫高窟长期无人看管的状况,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对石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国家拨专款进行了莫高窟崖体的抢救性加固和维修,从根本上解决了洞窟的安全问题。敦煌石窟的研究工作也逐步展开。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扩大了编制,加强了保护和研究的力量,通过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科学技术,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由抢救性保护进入到了预防性保护时代。

敦煌壁画

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一直是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苦苦追求的目标。而数字科技的发展使这个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数字敦煌”的构想旨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对洞窟图像资料的永久保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敦煌研究院积极与国际、国内科研院所合作推动敦煌数字化项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与美国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合作,研究敦煌石窟数字化的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还承担了甘肃省科委、国家科委等多项数字化项目。并依托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援助其他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程。自2010年以来,除承担了敦煌石窟数字化工程外,先后承担了西藏夏鲁寺、新疆克孜尔石窟、山西芮城永乐宫等,遍布全国7个省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

数字敦煌项目不仅仅用于贮存敦煌石窟资料,而且还可以应用这些数字化资源广泛开展艺术展览、网络传播等,推动旅游开放的新模式。并在今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发挥其特殊的展示作用。

数字敦煌展览:数字敦煌展览利用敦煌石窟高精度数字化成果,经过数据再次加工,依据展览主题策划数字敦煌展。展览形式由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观众在现场体验的同时通过互联网可获取更多的知识。目前已在国内北京、杭州、深圳、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以及国外的美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展出26场次。基于数字敦煌项目数字化成果制作的展品支持了“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34所大学以及奥地利、德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共计展出44场次。数字敦煌展览现已在社会取得良好的反响,将敦煌石窟的多元价值以展览的形式传播至世界各地。

数字传播新形式:敦煌研究院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指导下,充分应用多种互联网技术,面向不同观众的特定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挖掘、阐释和传播敦煌石窟所蕴含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敦煌文化价值的知识分享、教育、研学和观众互动参与等尝试,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和用户体验与好评。让保存在石窟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能够使遍布在世界各地的观众随时随地观赏敦煌石窟的精美内容,为“互联网+中华文明”内容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更好地服务人民不断增加的文化享用需要,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和模式。

识别图中二维码,游览“数字敦煌”。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2016年 “数字敦煌”资源库正式上线,敦煌研究院首次向全球免费提供敦煌石窟30个精品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30个经典洞窟,涵盖南北朝至元10个朝代,4种石窟建筑艺术形式,多种题材及艺术风格壁画和彩塑。用户可以在浏览欣赏精美石窟艺术同时也可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还可以随意检索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应用VR互动,了解整个洞窟的空间结构和主体内容。“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标志着千年敦煌石窟借助科技的力量走向世界。“数字敦煌”资源库网页访问国家已超过几十家,访问累计700万余次,在敦煌学研究、展览、美术临摹、教育等领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旅游开放新模式:伴随着旅游热潮蓬勃兴起,莫高窟参观游览的游客人数持续攀升。致使洞窟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有害微生物严重超标,对十分脆弱的壁画和彩塑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游客的参观体验及感受亦随之每况愈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旅游开放与莫高窟保护的矛盾,在保护洞窟文物的同时又能给游客提供较好的参观体验。在国家和省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以数字化为基础,利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展示手段,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虚拟洞窟场景,使游客感受身临其境的参观效果。同时,游客在此了解到与莫高窟遗址相关的历史、文化、艺术、自然风光以及洞窟开凿、壁画彩塑制作等诸多信息,使游客的参观体验得到量的充实和质的提高。

随着数字展示中心的建成投运,敦煌研究院开始实行以分时段参观制度为基础的“游客总量控制+网络参观预约+数字洞窟欣赏+实体洞窟体验”的莫高窟旅游开放新模式:将以往游客只进窟参观2小时左右的单一游览模式改变为在数字展示中心观赏敦煌艺术高清数字电影与莫高窟实地体验相结合的复合参观模式。游客先到数字展示中心用约60分钟时间观赏2部高清数字电影,然后再到莫高窟实地参观洞窟。在高效配置旅游资源,优化参观流程,均衡分配客流的前提之下,使莫高窟单日游客承载量由3000人次翻番增加到6000人次。

自2014年8月莫高窟开放新模式实施以来,参观秩序、洞窟内微环境以及窟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文物安全更有保障,游客参观体验满意度稳步提升。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游客对参观体验有了更高的期望,在未来需要进一步运用新的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服务能力。我们将通过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不断改进增强游客的体验方式,利用科学技术寻求保护和旅游新的平衡点。

疫情期间特殊举措:2020年伊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敦煌研究院管辖的六处石窟暂时关闭,研究院积极探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推出一系列的举措,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敦煌研究院与国内知名博物馆联动,以强大阵容在抖音平台开启“在家云游博物馆”在线文化服务项目,多方位全角度展现敦煌文化神秘魅力。

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数字敦煌’精品线路游”“敦煌文化数字创意”“精品展览”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今年2月新推出的“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由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合作策划。莫高窟等石窟停止对外开放后,为丰富抗击疫情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春节期间我们迅速集结工作人员,联动腾讯一起与时间赛跑,让人们宅在家中动动指尖就能“云游”敦煌,每天获得专属的壁画故事及融合古人智慧的妙语。与人民日报客户端联合全国各大博物馆、科技馆开启的线上“奇妙漫游云逛展”活动,邀观众线上漫游敦煌石窟,穿越远古到未来,足不出户领略敦煌石窟的美与震撼力。与新华网、新华社甘肃分社联合出品了“指尖千年莫高窟”H5,让观众于指尖细探莫高窟的四时之景与敦煌石窟的精妙绝伦。参与了甘肃省文旅厅联合快手平台,组织170家省内景区和博物馆、306名导游和讲解员的宅家游丝路线上直播活动,带领观众在云端感受经典文化与敦煌艺术的博大魅力。还尝试用音乐、游戏、文创产品等形式,结合数字科技融合线上线下,让古老的敦煌文化释放新的活力,让文物“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使其成为引领时代风尚、构筑时代美学、满足美好生活的新动能。

云游敦煌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推动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借助5G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的传输,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敦煌莫高窟,对敦煌研究院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就文物保护和研究及传承创新等方面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物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座谈会上对敦煌研究院多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方面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还特别提到“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莫高精神可以说是敦煌研究院几代工作者毕生奉献于敦煌事业的精神象征。七十多年来,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学者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以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为己任,排除一切艰难困苦,不断开拓敦煌事业的新局面。

敦煌研究院的方针是“保护、研究、弘扬”。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科技与文化的结合,积极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不断研发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装备、材料和工艺,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技术,加快敦煌石窟数字化进程,不断完善敦煌石窟综合保护体系,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典范,引领我国文化遗产行业科技保护水平的整体提升。

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莫高精神。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宗旨,进一步开拓进取,挖掘敦煌文化的价值,研究敦煌文化的内涵,深入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借助科技手段,不受时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把敦煌文化研究的成果分享于民众,为我们的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作者为敦煌研究院院长)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