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种民俗乐器共奏“大别山交响乐” ——省级非遗项目团风丝弦锣鼓新生记

时间:2023-10-08 来源: 湖北日报

ea17176dfcb966b5866e3476fee0e397.jpeg“十一”假期,百丈岩古民居景点,团风丝弦锣鼓乐队演出现场。    (受访者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李好 肖超

       18种民俗乐器共奏的“大别山交响乐”,你听过吗?

       10月3日,团风县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一个由打击乐、吹奏乐、弹拨乐、拉弦乐组成的丝弦锣鼓队亮相,引来众多游客围观欣赏。

       鄂东大别山区,曾盛行这种独特的民俗器乐。打击乐有大鼓、马锣、大锣、小锣、钵、皿磬、云板、梆鼓8种,吹拉弹乐器有二胡、京胡、板胡、月琴、琵琶、笛子、箫、笙、唢呐、叽呐10种,演出人数在18人以上,最多可达百人。

       上世纪90年代之前,但凡当地婚丧嫁娶,丝弦锣鼓必会奏响;之后,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样,演出市场萎缩,老一辈师傅相继去世,部分重要曲牌失传,一套完整的演奏班子再难凑齐。

       如今,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团风丝弦锣鼓,如何获得新生?

       打破门户  从一村独守到全县参与

       “如果说交响乐的节奏,在挥舞的指挥棒上,那丝弦锣鼓的节奏就在马锣上。”9月22日,团风县贾庙乡文化站一楼大厅,69岁的熊提生敲打着手里的马锣,边演示边介绍。

       围拢而来的排练队员们,听得津津有味。“十一”假期,他们在牛车河有多场演出。组队的40多人,既有来自团风县城的文艺爱好者,也有来自隔壁乡镇的牌子锣鼓艺人,不再局限于传承地——贾庙乡熊家塆的村民。

       熊家塆地处大别山南麓。清雍正年间,罗田一位师傅传艺于此,一辈辈口传心授,塆中男女老幼大多会吹拉弹唱。熊提生从小就能熟练吹唢呐,拉京胡,敲锣鼓,25岁进入塆丝弦锣鼓队,2015年入列省级非遗传承人。

       伴随着农村空心化的影响,熊家塆丝弦锣鼓队一年难有几场演出,队伍萎缩至不足10人。“琵琶、箫、笙、板胡等乐器,连拼凑都找不到人手。”熊提生无奈地说。

       “民间楚剧团有伴奏人员、乡里有管弦乐爱好者,何不依靠大家的力量来传承。”2013年,贾庙乡文化站时任站长漆正德,一语点醒熊提生。

       打破门户之见,不分亲疏、不分地域,熊家塆丝弦锣鼓乐队开始广罗人才。

       贾庙乡漆柱山村牌子锣鼓队队长陈友松,最先接受邀约,他擅长唢呐、小鼓、大鼓、胡琴等乐器,有着30多年的表演经历。

       38岁的留守妇女贺荣,在乐队年纪最小,主攻小锣。“接到熊师傅邀请,开始只是好奇,权当娱乐,没想到越玩越投入。”她笑着说。

       今年5月,来自团风县城的退休工人张建民、倪晓岚夫妇,加盟丝弦锣鼓队,一个吹笙,一个弹钵,填补最后剩余两项乐器的空白。

       自此,一个完整的团风丝弦锣鼓队重现。

       溯本求源  重寻一张传承曲谱

       丝弦锣鼓乐队庞大,乐器众多,打击乐粗犷奔放,弦乐细腻优美,如何奏出最动听的“交响乐”?

       “对着曲谱来,老腔老调不能丢,丢了就不是原生态,就不会动听。”加盟丝弦锣鼓队10年的陈友松,从挎包里掏出一沓信纸。

       摊开信纸,上面用黑色钢笔写着音符,曲谱之间填满红色中性笔标注的记号。“这些曲谱多以动物取名,创作灵感来自对大自然的观察,尽显大别山原生态。比如《八哥洗澡》就是还原八哥洗澡的场景,《雁别翅》就是模仿大雁扑棱翅膀。”陈友松伸开双臂模仿大雁展翅,惹得一旁的队友哈哈大笑。

       “别看这沓曲谱只有几页信纸,我和熊提生、漆正德花费两年时间才找回。”陈友松说。

       历史上,团风丝弦锣鼓有《雁别翅》《扑天鹅》《八哥洗澡》《牛擦痒》《回头望》等20个曲牌,老一辈师傅相继离世后,部分曲谱遗失,留存下来的曲谱也不完整,还有许多是工尺谱,乐队多数人看不懂,需要翻译成简谱。

       前期,漆正德试图通过城里文艺工作者的帮助,“复原”残存曲谱,但演奏出来的效果和原曲谱总有差异。

       大家选择笨办法,寻访14位健在的学过传统丝弦锣鼓的老人,一家家上门请教,一个个节奏听,一个个音符“翻译”,一篇篇曲谱寻找。“老人们不会‘翻译’曲谱,但听过原曲谱,我没听过原曲谱,但会‘翻译’曲谱。”陈友松说,前后修改了几十次,谱子才全部“找回来”。

       贾庙乡文化站新任站长漆磊,是老站长漆正德的女儿。她说,乐谱代表了传统、师承,其意义超出谱本本身。没有谱本,无以为凭,作为非遗形态存在的声音也就不易传播。

       动态传承  让乡村旅游邂逅非遗文化

       青山绿水间,仪仗开道,迎娶队伍浩浩汤汤,新郎新娘一身红衣,丝弦锣鼓一路相随,喜乐喧天。这种传统的迎亲热闹场面,“十一”假期在牛车河上演。

       以牛车河水库为核心,团风建成百丈岩古民居、龙王山风景区、月亮湾露营基地等在内的各类景点近50个,覆盖贾庙等3个乡镇,成为新晋旅游打卡地。

       让乡村旅游邂逅非遗文化,团风县文化馆请来丝弦锣鼓乐队,打造沉浸式“娶亲”场景,游客既可观赏,还能体验。

       “沉浸式了解民俗文化,让旅游体验更加丰富。”武汉游客杨明扮演了一回“新郎”,敲了几通锣鼓,连说过瘾。

       活用非遗文化,乡村人气旺起来。团风县文旅局局长马智玉说, “十一”假期,牛车河引来20多万游客感受乡村文化魅力。

       熊提生说,团风丝弦锣鼓不仅走进景区,还频繁亮相市县大型活动,今年已演出30多场。有的演出,县文化馆还给队员发补贴,算作村民误工费。

       团风县文化馆馆长邱东波说,探索“旅游产业+非遗文化”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丝弦锣鼓有了更多展示平台,相比定期培训、录制演奏曲牌等静态传承,更受群众欢迎,效果更好。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