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草鞋编织技艺——红色记忆 留住乡愁

时间:2021-06-22 来源: 中国手艺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文化强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中心工作,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根据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年度工作安排,中国手艺网发起“文旅中国 百城百艺”系列活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文旅中国 百城百艺”活动包含多个系列,其中首先启动的红色系列活动。作为系列活动的红色旅游城市。活动第一站设在井冈山。

image.png

乡村符号 岁月留痕

      井冈山草鞋编织技艺在井冈山流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草鞋是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无论男女,凡下地干农活或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草鞋已成为山区人民装束的一个显著民俗特点。

      草鞋在山区农村用途广泛,取材方便,利用稻草、茅草、玉米秸、棕榈皮丝、苎麻等就地取材;打草鞋主要用板凳、鞋耙、鞋筋、腰带、腰杆、三齿叉、鞋梯、木槌等工具完成,制作的草鞋实惠、环保,穿戴在脚上通风透气。

      井冈山草鞋体现了井冈山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如今,草鞋编织技艺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长征精神的驻留与延续。

 千里之行 历史渊源

      草鞋的起源,可追溯至“兽皮为裳,树叶为裙”的上古时期,它最早的名字叫“扉”,是我们祖先的一项重要发明,相传为黄帝的巨子不则所创造。草鞋的使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文化。它体现了勤劳和智慧,勇气和奋斗,展示了中华民族一环又一环的团结在一起,坚不可摧。

image.png

草鞋传递 长征精神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央苏区开展游击战,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就是穿着草鞋翻山越岭行军打仗。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妻送郎、父送子,都少不了送几双草鞋的情景。有人说,长征是“草鞋之征”,长征精神就是“草鞋精神”,不无道理。一双草鞋大致使用寿命为40~70华里。有人测算,四支红军队伍走完长征,大约穿烂了1000多万双草鞋。草鞋在长征途中是最重要的军需。每到一地,只要时间允许,红军除成立临时工厂赶制草鞋外,还发动官兵自己打草鞋。由邓小平担任主编的红军总政治部机关报《红星》报,专门刊发《怎样解决草鞋问题》等文章,指导官兵筹集草鞋和打草鞋。

image.png 

 技艺传承 留住乡愁

      井冈山草鞋编织技艺是结合井冈山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发展起来的传统工艺,它分布广泛,扎根于群众。在井冈山市的龙市、茅坪、茨坪、睦村、罗浮、古城、东上、光明等各个乡镇都有草鞋编织艺人,与井冈山群众的生产生活具有不解之缘。其传承注重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口头性”,如打草鞋口决:打草鞋无样,就用手量,越打越象,熟能生巧。具有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征。

技艺传承 留住乡愁

      井冈山草鞋编织技艺是结合井冈山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发展起来的传统工艺,它分布广泛,扎根于群众。在井冈山市的龙市、茅坪、茨坪、睦村、罗浮、古城、东上、光明等各个乡镇都有草鞋编织艺人,与井冈山群众的生产生活具有不解之缘。其传承注重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具有很强的“口头性”,如打草鞋口决:打草鞋无样,就用手量,越打越象,熟能生巧。具有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征。

      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步行草鞋早已完成了使命,悄然退出实用的历史舞台,然而草鞋在井冈山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文化,寄托着一种乡愁和情怀,也寄予了新的文化内涵。草鞋编织,最初纯以麻绳、稻草为原料,后增加玉米、综皮、布条等材料,使之更结实耐用和柔软舒适。如今,随着文创产品的开发,现代草鞋向工艺品方面发展,走向艺术的殿堂,或者以环保的名义,注入时尚新概念,发展出彩色图案花纹等草鞋工艺品,增加了它的装饰和观赏性。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