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新享法 跟着广东非遗边玩边学

时间:2020-06-22 来源: 新快报

潮绣嫁衣现在也成为很多年轻人结婚的标配服饰。

妇女靠潮绣可以维持生计。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国务院设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在刚刚过去的非遗日,我们也看到,每个省份每个地区在这一天都展示了关于本地区的非遗项目;广东也不例外,今年非遗宣传展示的主会场就落户韶关,并将全省21个地级市最特别的非遗项目,如刺绣、戏曲、美食、画作等汇集在一起,让人大饱眼福。

而随着端午小长假的即将到来,我们也有机会跟着广东非遗的线索,在广东这片土地上开启最美的文化之旅。要知道,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朴的民间艺术、精湛的传统工艺、独特的民俗活动等,只有通过旅行才能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只有通过旅行才能发现未曾留意的“新鲜”玩意儿,适时出发吧,我们所推荐的潮州、阳江、新会、韶关等也只是抛砖引玉,更期待的是你能因此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喜悦。

潮绣里的人生质感

目的地:潮州

“一张空白的布帛,随着一针一线的穿插,逐渐呈现出人物、山水、花鸟等意象,上百种针法变换之间,交织出一幅立体的刺绣。”这就是传承上千年的潮绣,更是粤绣的主要流派,以立体生动、金碧辉煌、构图饱满和富有浮雕效果的金丝绒线垫高绣法独异于其他绣种,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并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有道是:“潮州姿娘免落田,银针绣出半年粮。”潮绣历史悠久,源于何时,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始于唐代,到了明朝,已经成为普通妇女的手工。据史料记载,潮绣自清朝以来,成为一大副业收入,妇女靠潮绣可以维持生计,再加上潮州作为侨乡,商业繁荣,手工业基础雄厚,为手作谱写礼赞。

走进潮州潮绣研究所可以看到,潮绣绣艺精美细致,构图均衡饱满,色彩富丽堂皇。刺绣艺人使用各种缎绸、绒线、金银线、垫绒线和棉絮纸丁为原辅材料,运用垫、绣、贴、拼、缀等工艺处理,使绣品的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画面形成潮绣独特的浮雕艺术特色,因此在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不过,也正因为垫高立体的方法,使潮绣难以实现双面绣。当然,在潮绣手工艺者的不断创新探索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传承人康惠芳最终攻克了面料的承受力与双面垫高金绒线绣制等难关,并借鉴苏绣的双面绣法成功实现“立体双面垫高绣法”,于2006年问世的第一幅小型双面潮绣作品《金龙鱼》令人拍案叫绝。

而今,为了推进潮绣的传承与发展,潮州人更是把潮绣工艺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让刺绣的种类不再局限于高端的收藏品,而是使衣服、包包、鞋子、家居装饰等都成为了潮绣“新”元素,例如潮绣嫁衣现在也成为很多年轻人结婚的标配服饰。要知道,潮绣嫁衣在过去只是流传于潮汕地区的一种独特情感传递方式,很多嫁衣都是世代相传,由母亲年轻出嫁时穿过就收藏好,等自己女儿出嫁时再拿出来让女儿穿,但时至今日,潮州绣娘手中的那一根神奇秀针,也为我们带来了更为有质感的人生。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