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荏苒光阴中坚守传统戏曲 记辰州傩戏唯一的女性非遗传承人聂满娥

时间:2022-09-23 来源: 怀化新闻网

       怀化新闻网讯(记者 杨丽红)傩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历经千年的岁月积淀,如今仍以最鲜活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傩戏是在傩舞、傩乐、傩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通过将面具雕刻成“生、旦、净、丑”四行对人物进行脸谱化演绎,集三者于一身的综合性活态傩文化。

       距离沅陵县城一百多公里的七甲坪镇,至今仍保留着最古老原始的傩文化。傩祭、傩戏、傩舞、傩技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傩坛祭祀到刀山火海,从巫傩面具到戏剧歌舞,无一不彰显着傩的神秘与古朴。

       今年56岁聂满娥,是沅陵县辰州傩戏唯一的女性非遗传承人。改革开放前,传统而虔诚的人们一直遵循着“姑娘不看傩戏,男子不进产房”的准则,哪怕是出身于傩戏世家的聂满娥,也得遵照规则。


       “因为傩戏是戏傩神,在大部分里(面)的唱词有一种风流意味,所以老人家就不让这个女人家看傩戏。”聂满娥的舅舅聂景明告诉记者,哪怕是女性角色也由男人扮演。

       然而,“姑娘不看傩戏,男子不进产房”的旧俗限制不了出身傩戏世家的聂满娥内心对傩戏的好奇,祖父、舅舅唱戏的声音就像一粒种子在聂满娥心底,开始生根发芽。

       提及往昔,聂满娥笑着说;“小时候只是常听大人们讲还傩愿,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也不准女儿家去看,所以我就悄悄地躲在外面,在那里仔细地听,悄悄地看,我自己跟着慢慢地学,觉得特别有意思,从那之后就慢慢爱上傩戏了。”

       聂满娥的小动作被祖父看在眼里,也发现了她傩戏的天分。在七甲坪这样偏远而封闭的山村里,傩戏艺人的见识总视乎比普通村民多一点,此后的几年时间里,祖父开始在空闲的时间里偷偷教聂满娥唱傩戏,这也成了成了祖孙二人共同的秘密。

       时代的更替让人们的思想也开始有了变化,不知从何时起,过去被拒之门外的女人们,也开始进入傩堂,与男人们一起津津有味地观看傩戏了。这时的聂满娥14岁,正式拜祖父为师开始学习傩戏。经过完整系统的学艺,17岁那年,聂满娥第一次登上七甲坪的戏台。

       “第一次我上台唱傩戏,那个《姜女下池》,一个老人给了我十块钱。”聂满娥说,拿到第一桶金后的她,更加坚定了学好傩戏的信心。

       也是从那时起,七甲坪的乡亲们知道这个叫聂满娥的女子能唱傩戏,知道她的唱腔透着女性的细腻,扮相更是温婉秀美。聂满娥认为,只有女人才能更好的在一颦一笑中展示女性的美,在女性角色的演绎上,逐渐在动作上进行改编,开始融入传统戏剧中的水袖、云步,让女性角色更加鲜活明亮。


(聂满娥:右一 )

       聂满娥的名气越来越大,邀请她唱戏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聂满娥深知,她的傩戏演唱水平还处于学习和模仿阶段,远达不到炉火纯青的要求。在之后的学习时间里,她和汉戏出身的同门师兄李福国也越走越近,汉戏的唱腔、技法、身段给了她启发,她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在傩戏的表演上做一些改变?

       正所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聂满娥和李福夫妇尝试着将汉戏元素融入进傩戏,而这一融合,傩戏听起来更加悦耳。聂满娥说,这正是她的傩戏和其他地方傩戏有不同的原因。

       与许多地方戏剧一样,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改变,傩戏的观众变得越来越少。然而千百年传承的傩戏应当保持它最古朴的特色,仍然是一些傩戏专家和老艺人们的看法。在新旧碰撞中,聂满娥又一次开始尝试对旧式冗长复杂的文本进行删减更改,在保持故事情节完整的情况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唱腔中大量增加其它戏剧元素。

       “比如《姜女晒衣》片段,小姐出去喊丫鬟,『丫鬟哪里走动?而丫鬟的唱词有好几页,小姐坐在板凳上十分尴尬,而且唱的还是古文,对观众吸引力小,于是我就将她改成了『小姐,丫鬟我这就来了来了啊,丫鬟嘛我生得丑又丑,走路嘛我又还扭嘎扭,人前我不敢在那,我只敢躲在人后头』这么一缩短,又紧凑又还不冷场,观众也爱看”。谈到专业知识,聂满娥眼里闪着亮光。

       1998年,聂满娥和丈夫李福国在沅湘傩戏文化学术研究会上为7个国家的127位专家表演了《姜女下池》,专家惊讶于傩戏文化的包容性与其表现的独特性,更是赞叹其与京剧迥然不同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巫傩艺术。自此,夫妻两人名声大振,两个女儿女婿更是成为了傩戏坚定的追随者,被群众称为“傩戏一家班,技艺压三县”。


(聂满娥:右四)

       聂满娥说,那是的傩戏最为红火,一天唱三、四场是常有的事,忙起来的时候连妆都没有时间卸,直接带着妆,穿着戏装从这家到另一家。

       傩戏最大的秘密在于表演者带着面具,以地地道道的地方方言颂唱来进行故事情节的演绎。一面锣、一个鼓、一个钵,两三个舞台演员,便能传达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孟姜女丰富的内心,一个土地与三个争风吃醋的土地婆之间的爱恨纠葛。无论是在宗氏祠堂或傩堂外坛,都能够幻化出一个神秘的世界,这便是傩戏的魅力。虚拟与现实,在看似矛盾的艺术与生活中间,聂满娥找到了一种最完美的途径,去演绎戏里戏外的人生。

       虽然不比京剧传扬度广,但辰州傩戏蕴藏着千百年所积淀的,中国人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刻下了中华民族由巫入道的足迹。随着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保护,辰州傩戏在2006年作为第一批非物资文化遗产进入保护名录,丈夫李国福成为国家级非遗产传承人。此后,她在舞台上相继扮演了傩戏剧目中的大多女性角色形象,下乡出演近1800多场。然而,本在艺术道路上互相扶持的两人却突然天人永隔,2011年丈夫李福国突然因病去世,这对聂满娥来说,不亚于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我老公走了以后,我是一年多没去唱傩戏,每当看到我两个用过的唱傩戏的东西,我都心里感到难过,后来,时间长了我就慢慢想开了,因为我老公是最爱唱傩戏的,我自己也爱唱傩戏,我何必不把这个傩戏好好的接着唱下去。” 提到曾经的爱人,聂满娥不禁泪流满面。

       沉浸了一年多时间之后,聂满娥对着镜子缓缓的戴上的傩面具重新回归,与女儿、女婿一起在各个村民家里去冲傩还愿,人们发现,那个曾经风华绝代的“孟姜女”“土地婆”“龙王女”又回到了她的身上,“傩戏一家班”完整了!更让聂满娥欣慰的是,女儿李萍的傩画水平在七甲坪乡数一数二,十多岁的孙儿更是受家庭影响,对傩戏充满了极大的兴趣。

       在对聂满娥作出评价时,村民李长懿连连竖起大拇指说道:“聂满娥的戏大家都喜欢看,都喜欢听,她的身段也好,嗓音也好,确确实实是我们沅陵、桃源两县有名的傩戏师傅。我看她的傩戏如饮白酒,如喝甘潺。”

       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傩戏也许早已从“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的繁华时代走向衰落,为了继承丈夫未完成的夙愿,更为了傩戏的传承,聂满娥在努力提升自身的傩戏技艺的同时,并开始传授傩戏。只要碰到对傩戏感兴趣的,她便将他们召集起来,进行手把手教学。2015年,聂满娥被推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人说,女人唱傩戏本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亵渎,怎么能成为传承人?也有人说,只要唱的好就能传承!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拉开了割据,最后,在专家及相关部门的评定下,聂满娥在2018年成功当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女儿李萍也在这一年被评为傩画的县级传承人。此时的聂满娥所思所想更多的是关于傩戏的未来。娱乐方式的丰富让爱好傩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能表演傩戏的老师傅年龄越来越大,24个傩戏剧本,她也只能唱十余种,在这条前路未知的的路上,传承,任重而道远。


(聂满娥:左二)

       为了让人更多地解傩戏文化,聂满娥和女儿李萍开始走进校园和社区,在七里坪镇的蚕忙九校进行现场教学,在镇上的社区进行公益演出。带上傩面具,穿上戏服,从最简单的《姜女下池》开始,母女二人一唱一和,以区别于传统教学的独特方式来传承傩戏。此外,聂满娥还继续“折腾”自己,从2018年开始,便隔三差五便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传教学视频和演出视频,同时还在微信视频号直播教学。聂满娥说,她只想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傩戏能否在日新月异的艺术百花园中继续绽放,聂满娥心中视乎也没有把握,但她和她的“傩戏一家班”带着对戏剧的传承坚守,在守望的路上前行,风雨无阻。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