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曾静萍:坚守传承阵地 让戏曲文化在创新表达中回归本真

时间:2021-03-08 来源: 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微信图片_20210308110712.jpg

      连续19年,梨园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静萍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两会,在会议上,她敬业履职,以赤诚的心关注行业现状,提出反映人民心声的议案建议。在生活中,她学习的步伐从未停止,始终走在领域前沿,将梨园戏和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从1988年《节妇吟》在首届中国戏剧节上一唱而红,再到《董生与李氏》荣膺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曾静萍对于艺术的理解一直在深入和突破。“作为戏曲文化传承人,一定要树立危机感,只有具备活态传承的意识,戏曲的魅力才能展现给观众,戏曲文化才能历久弥新。”

      今年元宵节,曾静萍带领的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照常演出,“原本剧团准备了7场演出,但大家的回应格外热烈,我们最后增加到了9场。”在剧团的三楼,有一个特别的小剧场,曾静萍带领团员在春节期间为大家带来了“三楼有剧”,即重新回归梨园戏最纯粹的表演方式,演员们穿黑衣、素面朝天、去除音效、慢速将戏曲娓娓道来,观众近距离欣赏着没有强光照射的舞台,和演员们融为一体。“高质量精致化的表演仍然吸引着一批专业观众,让传统文化更传统,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

      基于对专业性的至高要求,当曾静萍看到真正掌握了非遗价值的个人和群体正在萎缩甚至消亡,家族非遗传承出现失传的危机时,戏曲在将行之路上的保护与发展令她十分担忧。因此,在今年的建议中,她希望国家能加强评定非遗传承人的考核机制和标准,出台政策具体落实到国省市三级非遗传承人身上,对体制内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工作有实效性的监督措施。“传播具有时效性,传统的传艺传教方式已不足以使新一代传承人接受,与此同时,新一代表演者身上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评选的平衡应当适时打破。”

      身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的大部分时间都和她的团员们待在一起。多年来,她坚守梨园戏阵地,以抢救、薪传、发展、传播梨园戏艺术为己任,不遗余力地做了很多工作。配合非遗进校园,剧团定期对学生开放,每次都会准备精彩的表演和体验活动让孩子们领略戏曲非遗的魅力。“但是在落实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会把参观活动当成指标任务来完成,孩子们在没有充分了解戏曲文化的前提下只是走马观花般地拍照和体验,一时的新鲜感过去了,真正的文化却没有得到传承。”

      这和曾静萍的初心相违背,因此,她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出台明确的政策,从资金规划及操作标准上对传承活动给予明确指导,同时提高体制内非遗传承人定向性的传承经费,鼓励非遗工作者的匠心情怀。“我们剧团门票票价为一人20元,体验项目的收费也有严格的把控,但一些不专业的培训机构时有哄抬票价的现象,行业标准参差不一,对于体验者来讲,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对于戏曲来讲,舞台是最能展示其魅力的平台,除了表演者的全身心投入,舞台的布景、灯光、服饰都影响着观赏者的体验。曾静萍深知一场专业表演呈现的不易,她也一直努力探寻戏曲的创新表达。

      戏曲表演更是双向的传播,只有感染到观众,让观众沉浸其中,才能让戏曲文化逐步走出边缘化的困境。“我们提倡青年演员走出剧场,将经典的梨园戏剧目用更多元的方式演绎,例如将闽南方言融入戏曲,传唱度高的闽南歌曲与戏曲结合......走出舞台,走进民间,和观众零距离接触,以此推动戏曲的受众面,让文化的传承一代代延续下去。”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