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 广西非遗人在行动 (全篇)

时间:2020-03-27 来源: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组织全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组织创作了一批鼓舞士气、提振信心、传播正能量的非遗抗“疫”作品,致敬英雄,助力抗“疫”。

自2月上旬以来,广西14个地市的非遗传承人积极行动起来,创作出上百余部(件)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抗疫作品,涉及“侗族琵琶歌”“侗族多耶”等23个非遗项目,分属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6大项目类别。我们从中精选了刺绣、剪纸、侗画、蜡染等作品40件,音频视频39个,通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平台连续推出“抗击疫情 广西非遗人在行动|抗“疫”题材非遗作品”系列报道,共计31期。平台阅读总量达到10万以上,受到了“光明网”“文旅中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学习强国——广西学习平台”等多家媒体、平台的关注、报道与转载。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回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个世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不同民族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宅家不宅艺,纷纷发挥自己的“手艺”特长,以声传情,以艺战疫,通过创作极具民族风情的作品,积极宣传疫情防控,向守护生命的逆行者、新时代的真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传统音乐:百乐争鸣,五彩纷呈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三江侗族琵琶歌”,侗语称为“嘎琵琶”(gal bic bac),是一种用琵琶伴奏,边弹边唱的抒情短歌和叙事长歌。《为防控疫情增战力》《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冠状病毒》《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等,音色深厚动听、轻快活跃。因其鲜明的音乐特色,已受广西卫视栏目组邀约参加2020“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艺晚会节目录制。

“侗族大歌”侗语称为“嘎老”,是一种由歌队集体演唱的传统歌种。《侗寨齐心抗病毒》,是由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中学石彦辉老师创作编写的一首多声部宣传疫情防控侗族民歌。歌曲以侗语演唱,由梅林中学老师石倩文领唱,吴仙桃、吴葵英、肖思妹等3名教师以及6名学生共同演唱。这首侗族大歌充分体现了一领众和,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特点,带有独特的侗族气息。

“咸水歌”是流行于广西北海市沿海一带的民间歌曲,《众志成城抗疫情》《全民抗疫情》等作品格调清新,韵律优美,独具沿海地方特色的作品,表达了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

防城港“京族独弦琴艺术”,弹奏乐《呼唤》是一首具有浓郁南国风情的声乐作品,基础调式为c宫调五声音阶。乐曲中运用了大量的独弦琴技巧,进行四度推拉弦技巧来模仿上下滑音吟唱,表现了京族人民对武汉人民的关心和问候,希望武汉尽快战胜疫情。

除了类型独特的音乐类型外,传统音乐中的民歌类,创作尤其活跃。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隆林壮族南盘江调”《预防新肺炎病山歌》,“隆林壮族山歌(隆林哥侬呵山歌)”《吃野味害自己》,长调和短调互相穿插,一前一后,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那坡壮族民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传统山歌。由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那坡壮族民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罗景超创作并演唱的抗疫作品《新冠病毒防控宣传山歌》,号召大家听从党的指挥,齐心协力战胜疫情。高亢嘹亮、甜润悠扬的歌声,深受民众喜爱。

崇左的“壮族民歌(左江壮族民歌)”《没有什么比命更值钱》这首山歌,以龙州山歌逐卜调夜歌“同连”的曲调编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新冠肺炎的感染渠道、感染症状、防控措施等知识,有些乡镇把它作为村屯的防控宣传资料。“大新壮族高腔山歌”《呗侬要记呐》《万众一心抗病毒》《听党指挥》《中国齐心战胜病魔》等,则采用通俗易懂的当地壮语和高亢和谐、优美动听的高腔诗蕾曲调,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群防群控知识,融入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之中。

来宾的“瑶族过山音”《瑶族过山音助抗疫》,由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兰桂英作词演唱,其能即兴演唱花蓝瑶、山子瑶、坳瑶、盘瑶等各类民歌,表现了瑶族山歌的独特魅力,颇受群众欢迎。

除民歌外,粤曲同样广受欢迎。

“楚江安泰,山川清朗,祝祖国山川如锦绣”,北海粤曲《驱散雾霾见春光》,“使用公筷就你我行先,弘扬文明健康的理念,防范和减少交叉感染”《文明公筷文明城》等,功底深厚的创作团队,精良的视频制作,歌曲目前已被多家电视台转播。

“山河蒙恙,勇赴难关,披上戎装披上戎装,誓拼保河山。”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钦州粤曲《巾帼戎装》,令人动容、催人泪下。“不畏艰难众人志坚,义无反顾,携手向前。”梧州粤曲《降魔志更坚》体现了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并肩作战、共同抗疫的精神,致敬所有抗疫前线的天使们。

传统舞蹈:边绕边唱,踏歌而舞

“侗族多耶”,“多耶”是侗语的谐音,“多”即唱或跳,“耶”即耶歌,为“唱耶跳耶”之意,汉译为踩歌堂,是侗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无器乐伴奏、边唱边跳的集体性歌舞形式。“侗族多耶”作品《万众一心抗疫情》《众志成城抗疫情》,受疫情影响,虽只能通过音频欣赏到演唱,不能眼见其独具特色的舞蹈,但仍然能想象到舞者整齐而有节奏的步伐,边绕边唱,甩手为拍,踏歌而舞的场面。

传统戏剧:老少咸宜,雅俗共赏

“侗戏”,侗语称“戏更”(YIKGAEML),它是我国317个剧种(其中少数民族剧种22个)之一,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形式优美的舞台艺术。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戏”《科学防疫 齐心抗“疫”》,号召大家“不戴口罩不要聚人多,公共场所聚众人多传病情,不要总想结伴串村寨,要勤洗手打开窗户常通风,疫情期间暂时不要走亲访友。”受到网友的好评,尤其受到当地老一辈听众的喜爱。

“广西木偶戏”作品《“偶”遇“新西兰”,携手共防疫》《戴口罩》,通过小木偶的表演,分享疫情防控小知识,通过短片给更多的人带去温暖与力量,传递了爱与关怀。

曲艺:说唱艺术,独放光芒

北海民间曲艺“老杨公”,俗称鬼面壳戏,因戏中主角老杨公始终戴着一个似笑非笑的“鬼面壳”而得名,是北海珠乡民间曲艺的代表。“老杨公”作品《在家也能做贡献》,宣传疫情防控,致敬防疫英雄。其格调清新,旋律优美,洋溢着渔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情调。

隆林各族自治县“壮族八音坐唱”,是在山歌歌会的基础上,利用乐器伴奏山歌,从“一音”逐步发展到“八音”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代表性传承人韦富甘的一儿(学校保安)一女(医院护士),都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至今未能回家团聚。因牵挂儿女安危,韦富甘自编自导自演了《城乡携手抗冠疫》。作品赞颂了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身涉险境仍一往无惧的精神,表达了期待疫情结束后举国上下大小家庭共同团聚的心情。

北海“合浦公馆木鱼”,本地群众称为“牡丹花”,是传统曲艺类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廖烈莲创作并演唱的《风雨过后见彩虹》,曲调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富于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

钦州海歌,是由过去钦州沿海一带盛行的渔歌,发展为以当地方言“海察话”来演唱的一个歌种,是具有独特表演方式和音乐风格的一种地方曲艺形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钦州海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正曙,利用海察话创作的快板《抗“疫”战争定打赢》,把疫情防控知识编成快板,使群众乐于接受,提高了群众防控知识的知晓率。

传统美术:精品荟萃,大放异彩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有寓”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侗画”,色彩对比强烈,生活气息浓郁,题材选择自由,构图天真浪漫。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共国的作品《戴口罩,测体温》,画幅饱满,色彩对比强烈,反映了疫情期间侗寨乡民配合疫情防控的生活点滴。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凡宇的作品《鼓励群众监督》,具有浓烈的侗寨气息,反映了人们守村护寨保平安的场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玉洁的作品《出门戴口罩》《村屯防控不容忽视》,画面干净,线条流畅,简洁明了地宣传防疫知识。

《戴口罩,测体温》

作者:杨共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江农民画”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出门戴口罩》

作者:杨玉洁,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江农民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仫佬族剪纸技艺”,是仫佬族人民历代传承的传统美术。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华清,创作了6幅仫佬族剪纸抗疫作品。他采用阴剪为主、阴阳结合的手法,构思大胆、创意独特,内涵深刻丰富、画面饱满厚重,表达了仫佬族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风雨同舟、戮力同心、严防死守、共战疫情,诠释了战胜疫情的决心和斗志,表达了对奋战一线的英雄们的崇敬之情。作品收获众多好评,已被广西卫视栏目组邀约参加2020“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艺晚会节目录制。

仫佬族剪纸《同舟共济,共同抗疫》:作品反映了抗疫战斗中的医务人员仁心仁德、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护佑生命,他们有召必回、战之必胜,彰显了白衣天使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罗华清,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仫佬族剪纸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仫佬族剪纸《致敬,最美逆行者》 :集中讴歌了白衣天使们,面对疫情毫无畏惧、无论生死,主动请缨、立下战书、按下血印、披上白色铠甲、打上行囊选择逆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钢铁长城。向敬畏自然、守护生命的逆行者、新时代的真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罗华清,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仫佬族剪纸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技艺:指尖功夫,纯熟精湛

工艺精致、色彩搭配强烈的“隆林壮族背带”,线条流畅、古朴自然的“隆林蜡染”,将民族风情与抗疫主题完美结合,展示出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万众一心共抗疫情”隆林壮族背带芯

作者:黄碧瑜,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隆林壮族背带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隆林蜡染技艺《武汉的春天》,作品寓意全国人民共援武汉,武汉的春天必将鸟语花香,生机勃勃。

作者:杨丽莎,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隆林苗族服饰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隆林蜡染技艺《凤凰涅槃》,作品寓意武汉经此一役,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更加坚韧有力量。

作者:杨丽莎,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隆林苗族服饰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及微信公众号平台,及时发布传承人创作的各类作品,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群体在特殊时期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家国一体的情怀和认同感。各民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营造了为抗疫防控贡献力量的良好氛围。他们用精湛的作品为抗击疫情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和疫区的群众摇旗呐喊、加油助威,坚定大家战胜肺炎疫情的信心和决心,讴歌了战斗在一线的英雄们甘于奉献、奋勇担当的斗争精神,展现了全区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让美丽非遗成为了战“疫”中的一股巨大力量。

各地创作花絮:

2020年3月1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车寨村“侗族大歌”《侗寨齐心抗病毒》拍摄现场(摄影:彦辉

2020年3月,侗族琵琶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石成表演侗族琵琶歌《防控冠状病毒》的拍摄现场(摄影:石峰

2020年3月,侗族琵琶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建云表演侗族琵琶歌《防控冠状病毒》的拍摄现场(摄影:石峰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