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剪刀打破展览固有模式

时间:2022-07-25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小剪刀打破展览固有模式

       本报实习记者  李荣坤  文/图

        “太行之魂——张永忠剪纸艺术作品捐赠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文旅行业依托互联网和新技术生发出很多新业态,非遗的创作和展览展示也不例外。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太行之魂——张永忠剪纸艺术作品捐赠展”的展览现场,看到了不断打破边界、探索创新,融合了空间装置、视觉新媒体、动静结合的剪纸作品,看到了承载新技术、新思路剪纸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山西省晋城市工艺美术大师、韩山堂彩贴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张永忠通过祈福纳祥、民俗生活、百姓众声和三晋风情4个单元的400余件(套)作品,生动展现北方地区尤其是山西多地质朴、简练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张永忠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打破传统,并积极与时代接轨,其展览让观者耳目一新。

       步入展厅,只见星星、月亮、雪花、雀鸟、流云等形象的剪纸以不规则的方式悬挂在上方,张永忠把“天空”搬到了展厅。正前方的展墙上除了展览名称和前言以外,依次排列着大小不同的7幅作品,张永忠说它们各有讲究:“最上面两幅作品,一幅以一个点为中心,一圈圈变化并向外发散,那是银河系的形态,代表着宇宙;另一幅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和麒麟代表着方位,这两幅作品代表天。下面4幅作品中有花草树木、动物、水火等代表地。中间这幅头上开着牡丹花、手握谷穗的五谷娃娃作品则代表人。这7幅图可以说是一件作品,构成了整个世界。”张永忠讲述着自己的“一剪一世界”。站在这样一个剪纸世界里,观者沉浸其中,妙不可言。

       循着脚下“小蝌蚪”形态的剪纸导览标志向前走,记者被一面墙吸引,墙上用黑、红、黄、粉、绿不同颜色的纸勾勒出一幅拱形的窑洞景象,“窑洞”的门窗上贴着窗花,使得展厅里的“窑洞”顿时透出了烟火气,“窑洞”上不断被打出宝瓶、花篮等剪纸作品的影像,动静结合饶有趣味。

       除了作品形式的创新融合,在展示方式上也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展览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剪纸艺术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展览推出了以张永忠剪纸作品为素材制作而成的小视频《呼啸》。视频中,两条弧线上附着几十颗牙齿,只见上下牙齿一张一合,鱼儿、人物等形象从中跳出,随着节奏的加快,一个色彩艳丽的虎头出现。老虎的眼球左一撇、右一撇在眼睛里转动,把它神气、灵动的样子表达得惟妙惟肖。不同的剪纸作品配以快慢有序、张抑扬顿挫的鼓点进行变换,气氛欢快而极富现代感。该视频在视频平台发布后,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爱。有网友留言:“《呼啸》的数字动态视觉效果使剪纸生动活泼……”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表示,小视频的风格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习惯,让非遗“动”起来,非常适合传播。

       日前,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联合港澳非遗发展研究会、香港崇正中学,举办了“海上生明月,非遗一线牵”系列活动。在“云手作 体验非遗”环节中,张永忠通过线上直播的形式,给香港的青少年介绍了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发展,并展示了近期所创作的部分剪纸作品,解读剪纸艺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民间文化的艺术价值。在创作环节,张永忠现场示范“紫荆花”的制作。“紫荆花”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寓意着亲情、阖家团圆,代表着祖国内地与香港同胞万众一心、团结和睦。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同学们虽隔着屏幕,但看到张永忠妙“剪”生花,不禁赞叹于剪纸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家精湛的技艺,留言和点赞瞬间挤满直播间。谢呈笙同学留言提问:“如果我们学习剪纸,大概需要多久才能像张老师一样娴熟地剪出精彩的作品?”

       “天才出于勤奋,同学们只要平时多剪多练,多多参与其中,用心去感受剪刀与纸在手心里的感觉,达到心手合一,自然就能够将心中的物象通过剪纸表现出来。”张永忠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

       “这个展览的布置还在继续,我们让展览保持一种‘生长’和延伸的状态,未来计划邀请艺术团在展厅里进行山西民歌和舞蹈的表演,和作品产生一种内在的关联。”苏丹说,同时还会深入地探索非遗与科技、信息化等多种元素的融合。

手艺资讯 更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