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艺网 中国手艺网
登录 / 注册
关注:
微信
微信二维码

中国手艺网

官方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微博

中国手艺网官方微博

抖音
抖音

中国手艺网官方抖音

小红书
小红书1

中国手艺网

小红书2

中传文创

新闻资讯
  • 新闻资讯
  • 手艺人物
  • 讲艺课堂
登录 | 注册
  • 地方站
    中国手艺网 广西站 安徽站 广东站 贵州站 山东站
  • 首页
  • 新闻资讯
    • 手艺资讯
    • 公司新闻
    • 政策指引
  • 手艺人物
  • 讲艺课堂
  • 项目名录
  • 手艺网商城
    • 生活美学
    • 节日礼品
    • 书房字画
    • 时尚配饰
    • 雕刻塑造
    • 中华美食
    • 珠宝玉器
    • 民间手作
  • 专题活动
  • 2025大阪世博会
  • 何尊
  • 在线留言

手艺资讯

手艺资讯
公司新闻
政策指引
扫码咨询背景图
扫码咨询
联系我们背景图
联系我们

三月三,民歌乡俗在生长

发布时间:2025-04-02 浏览:165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48fcdb30-0f26-11f0-b12f-134d7db93d23.jpg

广西钦州灵山烟墩大鼓展示   活动主办方供图

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祖国大地花开似锦。广西、海南、广东等地迎来“三月三”节庆,欢歌热舞汇成一片,欢声笑语喜迎春光。

“桃花花开三月三咧……”伴随“新时代刘三姐”陈慧甜美的歌声,“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拉开大幕。3月31日至4月28日,9项重点活动和五大板块共14类特色活动全方位、多元化呈现广西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

“三月三”在广西被称为“歌圩节”,少数民族群众穿上盛装,赶赴歌圩,以歌声传情达意,歌唱美好生活。今年广西“三月三”与2025年“四季村歌”活动相结合,将广西的歌圩变成了全国的歌圩,国家级文艺院团的艺术家携手广西本地歌手,与来自19个省区市的“村歌”团队共演共唱,让广西的春天充满了喜悦。

“今年广西迎来那么多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歌手,让我倍感荣幸。作为一名壮族歌手,我希望用歌声让大家感受到广西山歌的魅力和广西的美。”开幕式演出中,一级演员、壮族歌手韦晴晴与国家级文艺院团的歌手们一起,共同唱响脍炙人口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不分天南与海北,歌声让各族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民俗非遗是这场联欢中的主角。在南宁民歌湖主会场,器乐表演轮番登场、各展风采。南宁南阳大鼓鼓调丰富,节奏多变,激昂时如春雷炸响,震撼人心,柔和时似细雨敲窗,娓娓动听。马山壮族会鼓以雄浑激昂的鼓声与锣钗相交,演奏出混鼓、狂欢鼓、舞龙鼓等丰富的曲牌,展现出壮族人民的豪迈与热情。凌云县瑶族长号带来了悠远的历史回响,配合铜鼓的节奏,奏出悠扬动听的旋律。灵山烟墩大鼓时而激昂、时而舒缓的鼓声,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南宁主会场外,其他城市也掀起了“三月三”热潮,各种主题鲜明的活动接连不断,涵盖文化旅游推广、体育竞技、演出演艺、展示展览等多种形式。

“三月三”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记忆。到了今天,广西“三月三”已经成为民族大团结、大联欢的重要节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文化自信,也促进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海南省五指山市,“三月三”的喜庆氛围同样浓郁。3月31日晚上,2025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暨民族大联欢活动开幕。文艺演出在对黎族钻木取火技艺的“情景演绎+灯光秀”中拉开序幕,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在场观众连连惊叹,屏幕上映出的火焰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在海南,“三月三”是黎族苗族同胞世代相传的节日,也是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除了一年一度的黎祖祭祀活动外,五指山市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民族大联欢活动,营造轻松愉悦、全民参与的氛围。人们在“三月三”期间,赏五峰、尝五味、夺五魁、纳五福,留下难忘美好的回忆。

在广东省广州市,一场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打开了“上巳春归”的盛景。在广州荔枝湾景区,融合民俗精粹与现代创意的“三月三·荔枝湾”活动,通过泮塘乡情、民俗巡游、上巳踏青、长桌盛宴四大篇章,与市民、游客共赴穿越时空的文化之约。

民俗文化巡游是当天“三月三”活动的重头戏。比起往年,今年的巡游方阵更加多元化,不仅有代表广州、荔湾文化符号的泮塘龙狮队、泮塘五秀、粤剧粤曲、西关木偶戏等,还将湾区文化共融的理念融入巡游中,特邀深圳、中山等大湾区城市民俗文化表演团体进行巡游展示。来自贵州惠水和龙里的苗族、布依族同胞也向现场市民、游客展示了贵州少数民族的非遗技艺与浓浓的烟火气。

(统稿:郭凯倩 采写:郭凯倩、谭志红、陈关超)

上一篇: 安徽六安:文旅融合不是简单的“1+1”
下一篇: 文化和旅游部推出32条“花期乡遇”主题线路
友情链接: 文化和旅游部官网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官网 中国文化传媒网 中国文化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合作热线:

010-65055636

公司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56号
官方微信二维码
官方微信
官方小红书二维码
官方小红书
Copyright © 2025 - 京ICP备13037645号-1,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02016123 , 中传文创投资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110网络安全图标 安全联盟图标 ICP备案图标
返回顶部